買不起房是因為你太窮嗎?
買不起房是因為太窮,這好像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但是,經不起推敲。
一個從三線小城來北上廣深打拼的小白領,加入職業大軍就幾年,那么,他買不起北京的房子,但他在北京的收入買得起老家的房。你說這回答沒意思,買得起房應該指的是買得起工作地的房。
那么一個從三線小城來北上廣深打拼的小白領,上班已經上了10年以上呢?他現在可能買不起北京的房,但他曾經買得起,10年前的他,只要有一份正常的收入,湊個首付,背個貸款,他一直都是買得起房的,如果他的確已經買了一套房,那么他現在要感慨的只是換不起大房,買不起學區房。
所以,對于大部分人來說,買不買得起房,從來都不是只和收入相關的事,倒是和他愿意不愿意承擔風險有關。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從來買房都是一件緊張的事,按揭買房從來都是一個常態。買不買房,買多大的房,不管你承認不承認,實話實說這么多年來,無非就是愿不愿意承擔房價下跌的風險,愿不愿意當房奴的選擇。
要知道在我們的記憶里,十年前房奴是一個熱門詞匯,但現在還有人提房奴嗎?所有從前的房奴都成了房東。因此,買不買得起房,從過去到現在,都不是收入問題,而是如何看待資產和風險的問題。
大概在2004年,我當記者參與兩會報道,問了一位經濟學家委員一個問題,房價這么高,我們什么時候才能買得起房,對未來的房價到底怎么看?他的回答真的很簡單,城市的土地是有限的,房價總會有一個上漲的動力存在。再后來的一篇報道中,有人問這位經濟學家他是怎么理財的?他的回答也很簡單,沒時間打理股票,所以把大部分財產都投在了房產上。
我也曾經把過去十年買不買得起房看成是一個運氣問題,如果你到了買房成家的時候,如果你到了買一套學區房給孩子上學做準備的時候,那么你只是不得不買房而已,但是卻被動踩上了房價上漲的節奏。后來再仔細一想,這種理解并不正確,因為我們本身也是市場的參與者,我們的買房動作恰好是房價上漲的原因,只不過像我們一樣的買房人太多,才形成了房價上漲的趨勢而已。
所以,第一,房價上漲是有內在趨勢的,第二,趕不趕得上趨勢是要有運氣的,但更多是要有風險承擔意識。
那么現在呢?房價已經漲了這么多年,已經快漲到天上去了,我們怎么來看待未來的房價呢?現在有兩種聲音在爭論,一種認為房價高是因為錢太多,一種認為房價這么高是因為地太少。
解讀不一樣,對房價走勢的認識也不一樣。如果房價高是因為錢多,那么錢少的時候房價自然要崩盤;如果房價高是因為地少,那么房價就算錢少了也還會上漲,因為地不夠。
我倒覺得這兩種解釋都過于簡單,因為如果時間拉回到十年前,我們會看到對“高房價”的解讀和預測同樣還是基于這兩個準則,十年前,我們覺得房價高,同樣是說錢多地少。
我們很少去關注的恰恰是我們自己,作為北上廣深的買房人,從10年前到現在是多了還是少了,未來十年是多還是少呢?最終最需要買房的還是新進城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