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沈陽服裝行業協會、沈陽服裝紡織商會等組織在聯合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對沈陽一些大超市出售的羽絨服裝產品的抽查檢驗結果,抽查中發現家樂福超市有13個品牌,北京華聯和家世界超市分別有5個品牌的羽絨服屬于偽劣產品。
[新聞源頭]
近幾天來,沈陽在網絡上又名聲大振,只要點擊“沈陽 羽絨服”這個關鍵詞,就會有上百條相關新聞被搜索出來。
這些文章報道得可謂五花八門,有的說:“沈陽市場上60%的羽絨服不合格”,有的說:“沈陽大超市里賣的全是劣質羽絨制品”,有的文章直接用了“羽絨事件”這個詞。這類消息在網絡上喧囂兩天之后,有人將事件的矛頭指向這條消息的發布者——沈陽服裝行業協會,說他們這種做法超越了“協會職權界限”,屬于“協會騷擾”,更有人直接指問他們:“是在打假還是在斂財?”
與此同時,另一件事也在醞釀中。
2006年12月17日,一封舉報信由沈陽家樂福超市的律師擬就出來,信中稱:沈陽服裝行業協會在沒有任何通知的前提下對在超市自行購買的羽絨服進行送檢,并以質量不合格為由,對供應商收取數額不等的“協調費”。該協會的這種做法,不僅僅是越權行為,而且嚴重擾亂了企業的正常經營秩序。信中還說:“我們超市首先認為協會超越了自己的權限,對抽檢方式及結果并不認可,要求服裝協會向超市道歉,并保留將該協會送上法庭的權利……”
該事件究竟孰是孰非,記者通過多方面采訪,探尋到來自各方的不同聲音……
[新聞表情·困惑]
不積極配合就要被曝光?
出場人物:王瑋,沈陽家樂福超市的紡織評判員。
這一周來,本來身材就很苗條的王瑋,說自己又瘦下去不少,做為沈陽家樂福超市的紡織評判員,這些天她的工作算是“滿負荷”了,她說,先是應對沈陽服裝行業協會的幾次傳喚,接下來就是參加該協會召開的新聞發布會,再下來就是處理顧客要求退貨的問題。
提到本月11日沈陽服裝行業協會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王瑋到現在還是一肚子的委屈,她說,那天她趕到了沈陽市行政執法局的6樓,一進屋就看見他們店里的羽絨服裝被擺在了醒目的位置上。
“我聽著發言人的話,真想拂袖而去”,王瑋說,服裝行業協會的會長在現場這樣宣稱:“在召開新聞發布會之前,有的商家能夠積極配合,事情解決了,我們就不給他們曝光了,可就有那么一兩家超市,依仗著是哪個哪個國家的,就對我們不理不睬,到現在也沒有拿出個解決的辦法來,所以希望今天的媒體朋友們關注一下他們,電視今晚就播,報紙明天見報”。王瑋認為,這位會長所指的那家超市,就是家樂福,她在現場也數了數,僅家樂福的羽絨服就有13件,差不多占了現場展示的一半左右。
在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讓王瑋困惑的還有一件事,同樣也是被服裝協會查出來羽絨制品有問題的大超市和廠家,當天卻沒有到場,而是在新聞發布會之后,由他們來對媒體的記者大講如何鑒定偽劣羽絨產品,以及什么樣的產品不能買等等,而廠家借此機會也在大做自己品牌的廣告。后來她終于知道,是這些供應商向服裝協會交納了一定數額的“協調費”,才躲過了這場“劫難”。
[新聞表情·無奈]
產品下架了,顧客紛紛退貨
出場人物:鄒雨,家樂福沈陽區公共事務部人員。
同王瑋一樣,在家樂福沈陽區公共事務部工作的鄒雨,只能用無奈來形容自己這些天來的心情。“媒體曝光之后,我們將這些羽絨服全部下架了。”她說,下架了并不能說明產品一定有問題,但是為了避嫌,一定要這樣做?呻m然產品下架了,但預想到的事還是很快發生了。
從12月12日開始,家樂福超市每天都有幾位顧客來要求退貨,有的還不是被曝光的品牌,但超市并沒有馬上給退,他們有幾個理由:一是認為服裝協會的做法他們不能接受,協會是自己在私下里偷偷購買產品,然后公布化驗結果;二是化驗的地點、部門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家樂福全不知道,或者真的是否化驗了也不得而知,在沒有接到工商部門的正式通知前,他們不能給退貨;還有就是要等廠家拿出生產地的最新化驗結果,最后才能決定是否退貨。
然而,面對客戶的要求,鄒雨實在是沒有辦法,她能做的就是催促廠家盡快將產地化驗結果報上來,好對顧客有個交代,如果真的在質量上有問題,那退貨是毋庸置疑的。
[新聞表情·不服]
憑什么要14000元協調費
出場人物:戴峰,北京幾大羽絨品牌東北區總代理
戴峰是個湖北人,他是北京幾大羽絨品牌東北區的總代理。
和戴峰交談有些吃力,但從他濃重的湖北口音中,記者聽得出他對交納的14000元錢顯很不服氣。
他說,他做這幾個品牌的東北區總代理有幾年了,從哈爾濱、長春再到沈陽,從來沒有出現過問題,可今年不知為何,在沈陽剛剛一上市時,就出現了麻煩。他對記者講了這14000元“受罰”的經過。
今年8月中旬,他接到沈陽服裝行業協會的一個電話,說是羽絨服裝有嚴重的質量問題,讓他馬上到協會去進行處理。他搞服裝這么多年,知道服裝協會是為企業服務的,他想可能是有消費者投訴到協會那里了,可當他到了服裝協會之后,他一下子有一種特別別扭的感覺。
服裝協會工作人員告訴戴峰,他們私下里購買了他代理的服裝,經過化驗后不合格,所以讓他來處理一下。戴峰說:“當時對方給我提出好幾個處理方式,一下子記不起來了,但歸納起來就是兩點,不拿錢就要曝光,當時我是從北京特地趕到沈陽的,北京還有一大堆事要做,沒有時間在這里耽擱,所以就直接問要多少錢,經過近半個小時的談判,最后以14000元了結。”最后,服裝協會告訴戴峰,他以后的服裝不會有事了,因為從現在開始他就是服裝協會的會員了。
在戴峰出示給記者的一張三聯據上,記者看到上面寫著“羽絨服協調處理費用”的字樣。戴峰說他不服,是因為這費用師出無名,他不明白,沒有消費者投訴和誰協調?費用又出自何處?如果這個協會自己充當了消費者的話,那他就無話可說了,就算是交了錢入了會尋求一個保護吧,可這入會費也太昂貴了,要是哪天再出來個 “羽絨行業協會”或“超市服裝行業協會”,那他該怎么辦呢?
商務視點
“越位”是不是潛規則
郭初憶
據新華社報道,由于改制意見不同,湖北省襄樊市鋁制品廠廠長被該市輕工行業協會罷免,使該廠生產經營陷入長期混亂狀態。其實,這種情況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來自行業協會的“騷擾”,往往不僅要讓企業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來“周旋”,而且有時甚至還可能使之付出更大的生產經營代價。
根據國際通行的觀點,行業協會由獨立的經營單位構成,應以保護和增進全體成員合理、合法利益為宗旨。我國《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也指出,實現會員共同意愿是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協會的目標。但在我國,行業協會往往掛靠于某個政府單位,其領導和許多工作人員常常并不來自于企業或社會,而來自于政府機關的轉調、分流。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自認為是管理者而非服務者,有些不法協會也就很容易在小團體利益的刺激下,為了一己之私而四處出擊"騷擾"企業要錢要物,甚至干擾企業的正常經營活動。媒體曝光、質量檢查、環保測試等往往是協會“威逼”入伙、拉贊助的手段。有人將此稱為該行業的潛規則。
從根本上來說,行業協會的產生、發展反映了各行業的企業自我服務、自我協調、自我監督、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要求,有利于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越來越強的今天,一個健康的行業協會體系有助于增強本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有中國特色的“二政府”協會顯然與之背道而馳。為此,要破除協會“騷擾”企業的底氣,企業方面須自覺守法生產、經營,不要給某些協會以可乘之機。更重要的是,政府應加強對行業協會、商會的專門立法,消除政府對協會的影響、干預,使協會真正成為企業的自治組織。
[新聞表情·沉默]
23000元錢換來“不曝光”
出場人物:張浩,在沈陽某大型超市經營羽絨服。
和戴先生相比,張浩的處理方式就是兩個字:沉默。
“這23000元的協調費可不是我一個人出的,是我們兩個人的,要是我一個人的話,寧可不在沈陽賣了,這可是我兩年的利潤呀”。張浩說,他和他這位朋友聯手在沈陽某大型超市經營羽絨服已經兩年多了。12月6日,他們通過超市知道了沈陽服裝行業協會找他們要協調點事,與協會一對話才知道,是他們的羽絨服裝出了問題,于是他們急忙從北京趕來沈陽。張浩說,他們來了一看就明白了,實際上就是要錢,服裝協會的人還說,這事他們報到沈陽的工商和質量監督部門,要對張浩在沈陽的所有貨進行扣押,因為明白了對方的用意,所以張浩和廠家一商量,就采取了息事寧人的方式,交納了23000元。張浩覺得這錢也沒有白花,錢是12月10日交的,1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他們的產品就沒有被曝光,并且他們所在的超市也很有臉面地參加了這個新聞發布會。
張浩和戴峰有些不同,在交完錢后,張浩問了服裝協會的一位領導:“我們交了這個錢到底是干什么的?”
“以后你們就是會員了,沒人敢再曝光你們”。
“會員也沒有這么多錢呀?”
“啊,對了,你們質量有問題,用你們這些錢,補償那些做得好的大品牌,幫他們宣傳。”
在這番對話之后,張先生說,他實在沒話可說了。
[新聞表情·憤怒]
家樂福要告服裝協會
出場企業:家樂福、大福源等大型超市
這次沈陽的“羽絨服事件”,是專對大型超市的,涉及的超市除了家樂福還有家世界、北京華聯,品牌共有23個。
記者在采訪時,各家超市對服裝協會的做法都有自己的看法,主要集中在服裝協會是否有執法權和他們自己購買又自己找相關部門來檢測這兩方面,這幾家超市也都向記者表明,他們也要為自己的超市信譽進行維權,而家樂福則走在為自己維權的前列。
從被曝光的那天起,家樂福超市內的羽絨服供應商就不斷地給超市發來廠家在當地的檢驗報告單。昨天,家樂福超市工作人員周玉萍告訴記者,他們手里已有了8張廠家發來的合格品牌報告單。
于是,一份《舉報信》在家樂福超市的管理部門出臺了。
“今天,我們懷著無比憤怒的心情,向你們反映沈陽服裝行業協會強制入會并強制收費、干擾企業正常經營的一些行為……”信中說,從今年8月份開始,服裝協會就要他們超市入會,年費3萬元,但因費用高且他們不是以服裝為主營就沒有入會,后來服裝協會又強行要求超市里面的供應商入會,并聲稱不入會就在媒體上發表對他們不利的消息。
“我們拒絕之后,就預料到會給超市帶來麻煩,果然在12月12日,沈陽各大媒體及互聯網上的顯著位置報道了我們超市出售黑心羽絨的事,至使我們的超市在幾天之內一片混亂……”
信中說,家樂福超市首先認為協會超越了自己的權限,對抽檢方式及結果家樂福并不認可,要求服裝協會向他們道歉,并保留將該協會送上法庭的權利等等。
采訪當中,家樂福、大福源等大型超市的相關部門負責人還有另外一些說法。有的說,服裝協會的行為叫“協會騷擾”,有的說,這叫“斂財”,還有的認為服裝協會是在“圈錢”。因為這些年超市已受了太多的所謂的各種“行業協會”之苦。
[新聞表情·抗議]
我們維權打假無錯
出場人物:沈陽服裝行業協會會長及工作人員
面對各大超市的不服,沈陽服裝行業協會也有他們自己的理由,該協會會長認為,他們主要是對服裝是否執行了“行業強制性標準”進行監督,在他們協會章程的業務范圍里,也有“組織開展質量管理和參與質量監督”這一條,只是大家對“自行購買并送檢”的方式爭議較大。但他們認為,王海可以個人維權,那么,他們協會為何不可以是個“放大了的個體”進行維權呢?如果沈陽各個行業,都能像他們這樣,全以“放大了的個體”進行維權的話,那假劣產品早就沒有了藏身之地。
這位會長說,目前,加入服裝協會的會員有300戶左右,會費從1000元到5000元不等,但全是自愿加入的,沒有強迫過誰,此次“羽絨服事件”,他們收取的“協調費”不到1萬元錢。該會長沒有對“羽絨服協調處理費用”進行詳細的解釋,記者想看一看他們收費的存根時,也因會計不在沒能成為現實。
面對記者的采訪,在此次“羽絨事件”中一直與各家超市聯系的那位協會工作人員說,這個到處存在假貨的社會,很多部門都可以出來打假,協會是為了市民的利益,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且每次都要向有關部門匯報的,誰做的工作多了,麻煩也多,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相關說法]
記者:
有一種被別人利用的感覺
同樣,一些參加本月11日新聞發布會的記者也有一種被別人利用的感覺,一位平面媒體記者感言,在去參加這個新聞發布會之前,就大體知道這其中的內幕,因為這些年一些協會的做法見得太多了。
工商和質檢部門:
服裝協會明顯“越位”
對此“羽絨服事件”,沈陽市的工商和質量監督部門卻有自己的觀點,他們認為,服裝協會的做法明顯“越位”,因為只有工商和質檢部門在這方面才有執法權,何況,在抽取樣品時,一定要雙方當事人在場,且按批次抽取后當面封存,再到權威機構進行檢測。(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時代商報 孫學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