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質疑牽扯利益問題 管理部門表示將規范管理
本報記者 車輝
近期,圍繞一檔鑒寶節目是否砸錯贗品的爭論持續發酵,掀起了一場波及甚廣的論爭。這場論爭的背后,則直指近年來收藏市場的種種鑒定亂象,也提出了一個問題,誰來監管砸向文物仿品的重錘。
被砸的是真品還是贗品 ?
北京電視臺鑒寶節目《天下收藏》已開播6年,其中有“場砸贗品”環節。不少收藏人因藏品被砸而當場痛哭失聲,此環節驚險刺激,吸引了不少熱衷收藏的觀眾。
3個月前,首都博物館展出《天下收藏》節目主持人所砸贗品。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委員會主任姚政等人觀看展出的部分被砸贗品碎片之后,通過微博公開稱其中“大多是真品,且不乏珍品”,引來軒然大波。圍繞主持人所砸藏品真偽、節目是否“找托買假”等,眾多媒體紛紛刊發報道。
針對外界的質疑,《天下收藏》的制片人韓勇和節目中的“終審判官”香港永寶齋齋主翟健民的態度都很明確:“我們絕不可能砸錯!”
8月21日,北京市文物局稱,已經委托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的4位專家,對展出的40件被砸贗品進行了鑒定,專家們一致認為這些確為現代仿品。
“北京市文物局的鑒定是否合法?這些鑒定人員有一些參與了《天下收藏》節目錄制,是否可以說他們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為什么不找第三方鑒定?”姚政繼續質疑:“其中是否牽扯到利益問題?”
他表示,北京市財政局公布的財政決算,2009年文保費用是6.3億元,2010年是4.8億元,納稅人有權監督這件事情。
在姚政看來,在整個節目過程中,鑒定文物時沒有使用任何專業儀器,沒有任何用來定性定量的數據,“這是對文物、對歷史的不尊重。他們完全可以避開眼力鑒定,結合科學儀器鑒定。否則,會有更多的文物被破壞!”
在微博上,不少網友認為,作為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委員會主任,姚政強烈的質疑似乎更像是一種呼吁,希望全社會關注文博界的“黑幕”。
質疑者 : 砸贗品誤導觀眾
姚政表示對這個節目的懷疑由來已久,只是一直沒機會去現場。
在首都博物館展出《天下收藏》被砸贗品后,姚政帶著5個懂瓷器的鑒定師去參觀,一看之下大吃一驚。據其介紹,這個展覽的所謂“贗品”中,很多是真的,其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甚至達到國家二級文物以上的標準。到目前為止,他曾先后組織了五六批人去看展覽,結論相似。
“砸贗品”是《天下收藏》欄目在國內多檔鑒寶類節目中較為突出的一個特色,同時也是招致非議最多的一點。姚政認為,這種行為其實是誤導了百姓。
姚政說,高仿品是不是藝術品?毫無疑問,所有的高仿品,都應該屬于藝術品。一百年后,這些東西都會成為古董。如果現代人做的瓷器,都被當做贗品砸掉的話,文化是不是也會出現斷層?即便是贗品也不能砸。
姚政表示,下一步肯定要和相關部門交涉,提出訴求,“我們要求博物館立刻停止這個展覽,因為誤導老百姓。此鑒定是靠眼觀還是儀器?哪些專家參與了鑒定,敢不敢負法律責任?我們提出做司法鑒定。”
誰來監管鑒寶節目的重錘
8月24日下午,北京市文物局新聞處工作人員對本報記者表示,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在北京市文物鑒定方面是具有權威性的。這個機構相對于那些個人而言,它權威性應該是更強、更可信。“我們是以鑒委會的名義發布的,是專家一致的意見,目前此事沒有再新的進展。”
北京市東城區一位長期關注鑒寶節目的收藏愛好者認為,自己平時就愛看鑒寶節目。“砸贗品這個環節,對于當今社會的一些不誠信行為,有一定警示作用。想必節目組也是這個目的。”
記者在隨機采訪中,一些觀眾表示,收藏品的真偽,一般人不敢妄加評論,具有信息不對稱性,專業門檻比較高,“砸”是一種警示,嚴格來講不是最科學的方式,也不是最嚴峻的方式,“萬一砸錯了,那悔之晚矣,誰也不可能每次都不走眼,可以換種別的方式。”
“誰來監管鑒寶節目砸贗品的重錘?”姚政認為,收藏市場蘊藏著巨大的利益,文物管理部門參與鑒寶節目制作,很難撇清其中的利益糾葛,何況目前收藏品鑒定市場本來就比較亂,一句看走眼就能撇清關系。
據了解,北京市廣播電影電視局擬出臺電視鑒寶節目相關管理辦法,目前對有關問題已經展開了研究。(本報北京8月2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