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9月9日電(記者 陳婷婷)“早起一杯奶”是很多上海人的習慣,但是日前連續出現牛奶質量問題,讓一些上海市民開始對這一習慣“猶豫”起來。
8日,知名牛奶生產商“光明乳業”生產的瓶裝鮮牛奶因運輸過程出現問題,發生酸敗導致牛奶變質出現異味,光明乳業當天發表聲明向民眾致歉。
這是兩個多月以來,上海曝出的第三次牛奶質量問題。
6月28日,光明乳業因27日的生產過程中混入堿水,導致其優倍牛奶出現質量問題。事發后,光明乳業對“問題牛奶”進行了賠償召回。
9月初,另一乳業巨頭蒙牛乳業(微博)也出現了疑似變質問題。據此間媒體報道,上海某市民購買了一箱蒙牛高鈣牛奶,食用后出現拉肚子等問題,才發現牛奶已變質,經媒體曝光后,蒙牛公司對該市民進行了賠償。
而此次發生的“變質”事件,涉及的市民更多。雖然光明乳業并沒給出具體涉及到的牛奶數量,但是在其網站公布的公開聲明中提及,“光明接到了952人次的投訴”。
從此前生產過程出現漏洞,到如今的運輸過程的失誤,“光明”這一上海本土的乳業品牌在一些市民心中的形象開始“打折”。
已經喝了光明牛奶多年的蘇佳華對繼續喝瓶裝鮮奶有點猶豫,“我的訂單還有幾個月,也不知道該不該退掉。”蘇佳華認為,一次發現還可以說是偶然,短期內兩次發生質量問題,很難讓人放心。
事實上,中新社記者注意到,目前上海已有不少市民開始選擇“洋牛奶”。小學老師張紅每天一下班都直奔進口超市,為上幼兒園的女兒“搶購”洋牛奶。她告訴記者,洋牛奶非常緊俏,“買到就跟搶到‘寶’一樣”。
在靜安寺商圈的進口食品超市,記者也發現,洋牛奶的貨架前通常都是在唱“空城計”。張紅說,“選擇洋牛奶不是崇洋媚外,只是想喝一杯放心奶。”
食品安全無小事。此前,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恒曾抱怨政府抽查過多。對此上海質監局新聞發言人沈偉民曾在8月份的新聞發布會中回應稱,“多次抽查是對民眾負責。三聚氰胺事件出來后,我們采取這么嚴厲的措施,不為過”。
政府的高頻率抽查下牛奶依然出現漏洞,此間專家也建議,要重塑乳業品牌,除了加強政府的監管,企業家本身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也非常重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