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11月3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010年)6月底,我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率已經超過90%。但同時,在山東、云南、寧夏等地,騙取、套取醫療保險基金的現象時有發生:刷醫保卡購物、重復參保、農村合作醫療冒名報銷等做法,正在侵蝕作為“救命錢”的醫保基金;而監管環節也存在漏洞,令人擔憂。
新華社發表調查分析:揭開醫保卡背后的“灰色利益鏈”。文章說,藥店出售生活用品的利潤主要是靠返利--銷量越大廠家以贈送貨品形式的“返利”就越多,藥店再把贈送的貨品拿出來賣,利潤非常可觀。一些消費者則樂于將個人賬戶資金變成實物,雙方都“贏”了,輸的是醫保資金。
一些地方發生的騙保案件,折射出一條“代辦重復參保——代辦虛假發票、手續——騙保共同分成”的灰色利益鏈。
病人可以花錢“買”到其他城市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然后去買假發票、辦假手續重復報銷,并跟代辦者分成。騙、套醫保現象大量發生,暴露出社會保障領域誠信體系建設缺失,同時也表明一些地方醫保監管松緊失度。
文章指出,當務之急是建立醫療保險誠信監控機制。如果醫療保險誠信監控體系比較完善,一旦騙保就會成為誠信污點,直至失去定點資質、醫保資格,增加違法成本。同時,醫療保險要加強聯網信息化。由于各個種類的醫療保險基金沒有實現聯網,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像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分別由社保、衛生等部門分別管理,不但沒有實現信息共享,反而還出現重復建設。
記者在調查中也發現,一些病人騙保,也折射出醫保保障不足、政府承擔較少等問題。近年來我國醫保制度建設盡管力度很大,但保障水平仍然較低,如何進一步“提質擴面”,仍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