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質檢官網未見“達芬奇”抽檢歷史
工商系統監管人士表示,抽檢涉及購買費用問題,昂貴進口產品目前很少抽檢
廖愛玲
本報訊 (記者廖愛玲)達芬奇家居被曝光后,上海工商抽檢部分產品不合格,那么此前達芬奇產品是否被抽檢過?昨天,記者查詢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質檢總局、北京市和上海市質監局、工商局等官方網站,結果均沒有查詢到對達芬奇家居的相關抽檢信息。
按照相關法規規定,質檢、工商部門進行的產品質量抽檢信息,都是應該對外公布的。上述官方網站顯示,國家質檢總局在2009、2010年曾對木制家具產品進行過國家監督抽查,上海質檢2010年有對家具的抽檢。而在銷售流通領域里的抽檢,上海市工商局網站僅有2004年和2009年的抽檢匯總,北京市工商局網站上公布的流通領域多項商品抽檢,但遺憾的是,都沒有查詢到涉及達芬奇家居公司的產品。
一位工商系統監管人士表示,抽檢都是有計劃的,還涉及購買費用問題,目前在流通領域抽檢的多是涉及面更廣的大眾商品,價格過于昂貴的進口產品,往往很少抽檢。新華社報道稱,監管人員坦言,每年抽檢費用是固定的,如果去抽檢奢侈品只能購買一兩件,但如果抽檢普通產品卻可以購買很多件,抽檢范圍難以覆蓋。
記者昨天從國家質檢總局查詢到,我國在2007年12月才規定對進出口家具必須實施檢驗檢疫制度。
■ 專家說法
專家:洋品牌監管層層缺失
點評人物:邱寶昌(中消協律師團團長、消費者保護維權專家)
生產監管缺乏警惕
責任單位:質檢部門
邱寶昌說,達芬奇家居一些品牌產品是在諸如東莞、浙江等地廠家代加工生產,正常生產都會標出涉及的品牌、產地等信息,當地質檢部門如增加查驗頻率和細致程度,發現其生產標著“意大利產”、“美國產”的家具,就應有所警惕,可結果恰恰相反。
“出口”檢查后知后覺
責任單位: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
被曝光后,上海出入境、海關幾天內就查到達芬奇在貨單上存在問題。邱寶昌說,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如果仔細查驗、一一對應報關單,不難找出漏洞。“洋品牌,產品貴,質量沒問題。”這樣的習慣性思維要不得。
銷售把關工商失職
責任單位:工商部門
“事后補漏多,事前發現少。”邱寶昌說,銷售環節,工商初步認定達芬奇家居存在虛假宣傳、部分產品不合格、大多數產品未標注產地等問題,只要工商部門在日常監管中稍微仔細地例行檢查,虛假宣傳和不標產地等常規檢查中極易發現的問題不會“漏網”。
■ 分析
保稅區“一日游”并非原罪,但法律人士認為
進口并不能代表“原產”
業內人士稱,保稅區的設立,是為了外貿企業在進行來料加工、出口貨物時能夠免去入關、出口退稅等一系列手續。國內很多外貿企業采用保稅區“一日游”的手法是合理行為,并不違反現有規定,但如走了一遭之后就說是國外原產,有待商榷。
上海匯業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吳冬認為,這樣“一日游”之后的產品的確可以算做“進口”產品,但進口并不能代表“原產”,原產地標注須嚴格遵守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貨物原產地條例》中規定,完全在一個國家(地區)獲得的貨物,以該國(地區)為原產地;兩個以上國家(地區)參與生產的貨物,以最后完成實質性改變的國家(地區)為原產地。而實質性改變的確定標準,以稅則歸類改變為基本標準;稅則歸類改變不能反映實質性改變的,以從價百分比、制造或者加工工序等為補充標準。
吳冬舉例,保稅區里的企業把日本生產的液晶面板加工成液晶顯示板,稅則歸類沒有改變,原產地可繼續標注日本;如加工成電腦顯示器或者液晶電視,就屬于“實質性加工”,產地只能寫中國。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