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工人用黑棉紗紡線
圖 河北保定博野縣白塔村一“開花”廠內,左邊堆著淺色舊衣服,右邊堆著深色舊衣服
記者在陽谷縣先后走訪了13家大大小小的汽車坐墊生產企業的車間,發現有11家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選用的是黑棉紗做的棉芯。而據知情者透露,雖然有些廠家生產的編織汽車坐墊的填充物為白色棉芯,但生產白棉紗的原料與生產黑棉紗的原料相仿,都是用廢舊衣服、制造服裝下腳料制成。
陽谷張平汽車飾品有限公司是當地規模較大的汽車坐墊生產企業,該公司銷售總監商先生告訴記者,該廠坐墊用的是純白棉紗,不會掉色,“黑棉紗肯定有毒,我到那種棉紗廠去過,跟煤場一樣臟,里面的工人都戴著防毒面具,看不清人”。
填充坐墊用的棉紗產自何方?用什么原料制成?多個企業主在與記者溝通過程中提到了兩個地名,河北省保定市蠡縣、博野縣。于是,這兩個地方成了記者趕赴的下一個目的地。
追蹤
河北保定蠡縣、博野縣——
一個村有20多家做“舊料”的廠
在蠡縣政府官方網站上,記者看到上面介紹該縣的紡織業是“河北十大特色產業之首”,全縣常年從業人員7.2萬人。記者通過網絡找到了該縣十幾家生產棉紗的企業的地址。
3月17日,記者來到位于該縣蠡吾鎮北陳村的永順毛紡廠。記者以汽車坐墊生產廠家的名義入了廠房,看到里面到處都是厚厚的灰塵,地上還散落著一層黑色的棉絮,廠房一側擺著一排排白色的線軸。“這就是生產汽車坐墊用到的白棉紗。這種料是‘大白’,高檔貨,怎么洗都不掉色,‘二白’次一些,一段時間后白色就會變灰色,‘三白’和‘四白’我也賣。”廠長老劉說。
“白色或淺色的舊衣服做成大白或二白,深色或黑色的舊衣服做出的就是三白和四白。生產汽車坐墊一般是用三白或四白,價格差不多,都是3000多元一噸。”老劉解釋說。記者注意到,四種棉紗都摻雜著紅、黃、藍、綠等雜色的棉紗,用手很輕易地就能扯斷。老劉告訴記者,該廠生產的棉紗主要用于制作汽車坐墊和拖把,目前每天生產6噸左右,山東陽谷是主要發貨地之一。
老劉還告訴記者,像他這樣的紡紗廠在蠡縣至少有上百家,其中在蠡縣蠡吾鎮南忠衛村,就有好幾十家。
在趕往南忠衛村的路上,記者偶遇一輛拉著黑色棉絮的貨車。記者尾隨這輛貨車到了一家紡紗廠門前。
“我們想買棉絮做棉線,你們是哪里的?”記者以采購商的名義上前跟車主搭訕。“我是博野白塔的,我們村有20多家做‘舊料’的廠子。”“舊料是什么?”記者追問,“就是用舊衣服‘開花’(記者注:將舊衣服打碎)制成的棉絮,附近方圓幾十里,很多都是干這行的,你要什么顏色的‘舊料’都有。”司機熱情地幫記者聯系了白塔村幾家生產“舊料”的廠家。隨后,記者趕往博野縣白塔村。
“管它有沒有害,把錢掙了就行”
汽車開進白塔村,記者被眼前的一幕幕景象驚呆了:一個個農家院院內堆滿了廢舊衣服、襪子、口罩、紗布、內衣內褲甚至醫用成人尿墊,摞起來足有三四米高。四處傳來機器的轟鳴聲,空氣中彌漫著粉碎衣服揚起的灰塵,讓人不由自主地捂起嘴來。
記者粗算了一下,村里至少有十五六家這樣的“開花”廠。一家“開花”廠的老板那女士告訴記者,每噸舊衣服成本1000元左右。可以“開”出70%的棉紗。“我們得根據客戶需要原料的顏色挑出不同顏色的衣服,‘大白’的白顏色衣服最難弄,我們甚至都得把白顏色衣服上的標簽剪下來。”她說。
記者走入“開花”車間,兩名戴著防毒面具的工人正將堆在地上的廢舊衣物扔進機器里,一股股灰塵和刺鼻氣味立即迸發出來。記者掉頭跑出車間,問道:“你這些舊衣服不消毒嗎?”那女士回答:“這個消啥毒,誰也不會給舊衣服消毒。”據其介紹,該廠一天能生產4.5噸棉絮,供不應求。
據那女士介紹,白塔村只生產棉絮,并不紡紗,而鄰村淮南村有一些規模較大的廠,既能生產棉絮,也能生產棉紗。
在博野縣淮南村一家頗具規模的棉紗廠,老板老秦聽說記者是從山東陽谷前來考察黑棉紗的,非常熱情。“除了山東陽谷,還有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南陽、江蘇南通等地的汽車坐墊廠,都用咱們村的紗,可以說,咱們村的棉紗走遍全國。”老秦介紹說。
記者走進其棉紗廠的生產車間,里面煙霧彌漫,氣味刺鼻,幾名工人正戴著防毒面具在生產。“不帶口罩進不去啊,一個月3000多元工資呢,給少了沒人干啊。”老秦笑著說。“黑棉紗究竟有沒有危害?”從車間出來后,記者問老秦。“管它有沒有害,你把錢掙了就行了。白棉紗和黑棉紗都是一樣的舊料,就是顏色不一樣。”老秦不以為然地說。
在淮南村另一家棉紗廠,記者看到一輛掛有“魯P”牌照的大貨車正在裝棉紗。“準備往山東陽谷發貨,都是老客戶了,隔兩三天就來拉一次。”老板趙先生告訴記者,他的客戶是陽谷縣的棉紗經銷商,從他這里進貨后再賣給當地的汽車坐墊生產廠家。
后記
國家強制性標準 《絮用纖維制品通用技術要求》及相關配套規定嚴禁使用廢舊服裝及廢舊纖維制品、纖維性工業下腳料、醫用纖維性廢棄物等作為紡織品原料。使用上述禁用原料加工成的絮用纖維制品俗稱“黑心棉”。生產一套編織汽車坐墊大概需要7.5公斤棉芯,如果使用的原料是“黑心棉”,其在車內密閉空間中散發出的有害物質對人體造成的傷害不言而喻。希望各地有關部門高度重視這一問題,采取有力措施,切實維護廣大汽車消費者的安全權。本報對此將繼續跟蹤報道。
- 1
- 2
- 上一頁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