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還田潔區播種機演示作業。)
3月27日,駐馬店汝南縣古塔街道辦事處范胡村,拖拉機轟鳴,飛揚的塵土讓近300名的圍觀人群紛紛避讓,但來自省市縣區農業、農機、農科所的人員卻難掩興奮,“有了這樣一款神器,禁燒工作難題將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當天,駐馬店市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暨機械化秸稈禁燒推進會在汝南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庚、河南省農機局副局長程雙進、駐馬店常務副市長張昕等出席會議。會議由汝南縣委書記彭賓昌主持。
8年科研攻關造就禁燒神器
當天上午,會議農機現場作業演示環節在汝南古塔街道辦事處范胡村舉行。

(講解人員向與會專家、領導講解農機功能。)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庚等專家,省農機、駐馬店市縣領導及各縣區主管農業的副縣(區)長、農辦主任、農機局長、農業局長、農科所所長與聞訊趕到現場附近村民,聚集在范胡村一大塊空地上,人群前方是7臺大型農機。
9時許,作業演示開始。小麥寬幅精量播種機、花生起壟精量播種機、玉米錯位精準播種機……隨著一臺臺大型現代化農機作業演示,與會專家、領導和村民緊緊移步跟隨近距離圍觀,相互交流點評。
當天最吸引人眼球的是秸稈還田潔區播種機。該機作業時,會將秸稈粉碎拋灑,導致現場“烏煙瘴氣”,沐浴在塵土飛揚中的人們卻難掩興奮,“有了這樣一款神器,禁燒工作難題將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這臺農機有效解決了禁燒中根本性問題。”駐馬店市農機推廣站王東升說,以前秸稈還田、禁燒工作有難度,主要是農民不愿意配合:單獨進行機械秸稈還田,一畝地大約需要50元,還會導致播種通暢性差、晾種、架種等嚴重影響作業及產量問題。
秸稈還田潔區播種機將旋耕、播種、秸稈還田等功能齊聚一身,作業過程中,能將秸稈從土壤里篩選出來粉碎拋灑,在播種完成的地面上形成一層秸稈地膜,“不但肥效利用好,還能起到地膜的作用,平均每畝能夠降低作業成本150元左右。同時,能提高農作物產量,以花生為例,增產5%左右”。

(農民兄弟現場檢驗作業成果)
據介紹,該農機是河南農有王農業裝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8年攻關的成果。8年來,經過不斷的科研、改進,今年首次批量生產并推向市場。
專家解讀現代農業最前沿科技
(會議現場)
當天上午10時,駐馬店市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暨機械化秸稈禁燒推進會在汝南縣委禮堂正式舉行。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庚、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黨委書記胡志超、河南農科院研究所湯豐收等通過作報告的形式,分別從不同角度,生動詳實地解讀了現代農業最前沿的科技。
“幾位專家的報告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針對性,對我們做好加快農業供給側改革、推進機械化秸稈禁燒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汝南縣委書記彭賓昌說,會議的召開為汝南提供了難得的學習機遇,汝南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機械化秸稈禁燒工作,以農業機械的技術創新,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汝南縣是一個傳統農業大縣,2016年全縣糧食總產達到10.41億公斤。同時,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迅速。蔬菜種植面積12萬畝,年產值達6億元;花木種植面積4.2萬畝,年產值2.1億元;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達到125個,發展畜牧合作社79個,生豬存欄89萬頭,出欄107萬頭。有蔬菜大縣、花木大縣和國家生豬調出大縣稱號。

(汝南縣縣長劉軍民接受河南人民廣播電臺記者呂超采訪。)
汝南縣縣長劉軍民說,下一步,汝南將繼續用足用活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圍繞農民增收這一核心,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實現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