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互聯網大佬和計算機科學家們正在探索人工智能的技術邊界,爭論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利弊時,人工智能以一種令人熟悉而倍感荒誕的方式“落地”了。
媒體調查發現,暑期培訓市場火熱。除了常見的英語培訓班、藝術培訓班之外,市面上還出現了“少兒編程培訓班”。而人工智能成了培訓班使用的噱頭。教育培訓機構的口號這樣說:“不懂編程就是新時代的文盲”“不會編程就失去與機器人、人工智能交流的能力,將來編程會像奧數一樣熱”。
人工智能這兩年很熱,但稍微了解一些技術史的人都知道,這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被熱捧。早在幾十年前,人工智能就曾經火過。1951年,馬文·明斯基和迪恩·愛德蒙建立了人類第一個人工神經網絡。后來人工智能幾度潮起潮落,高峰時人們的期望有多大,低谷時人們的失落就有多大。
1997年“深藍”戰勝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時,世界“震驚”了。2016年阿爾法狗戰勝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時,世界又“震驚”了。
從技術角度講,圍棋和國際象棋的難度不可同日而語,但這兩次“震驚”無疑都有很大的空想成分。
最近一次“震驚”還帶有一絲不小的憂慮,即關于人工智能將要消滅就業崗位的不安。這或許是某些家長急于讓孩子學習編程的原因,他們害怕孩子輸在人工智能這條起跑線上。
未來確實已經不太遠了。富士康正在批量引入機器人,雖然規模不如前幾年的預期。但是盲目恐慌是沒有必要的,急于跟隨潮流的人很可能會先被潮流甩下。
還記得十幾年前,電腦還沒有普及的時候,滿大街都是電腦培訓班的廣告,儼然是學了電腦就能走上人生巔峰的節奏。
而實際上呢,當時所謂的“學電腦”只是學習五筆打字罷了。結果也眾所周知,后來所有人都無師自通地學會了拼音打字。現在趕人工智能這個時髦的培訓班,究竟能教些什么呢?
培訓機構聲稱,6歲就可以學,學員可以不認識英文單詞,也可以不會使用鍵盤。這樣的課程一小時收費100元,在我看來,這筆錢不是課程費而是智商稅。這兩年人工智能大熱,科技公司給專業人才開的工資高得嚇人,在這種市場行情下,我不相信真正懂行的人會觍著臉掙這筆不光彩的錢。我同樣不相信,一個6歲的、不識單詞、不會使用鍵盤的孩子能夠真正意義上學會編程、掌握與人工智能交流的能力。
人工智能我們或許看不明白,但人工忽悠我們應該識別得出來。早點學習編程不是壞事,但假裝學習編程就是另一回事了。當人工智能淪為嚇唬孩子的“起跑線”,那就跟當年的電腦算命沒什么區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