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無人售貨”標簽吸引眾多市場目光,這一行業面臨的問題隨之而來。
無人售貨創業項目為何遭遇困境?新技術的運用能否提升效率?傳統零售業一無是處?要如何煥發生機?一線創業者與投資人6月8日匯聚騰訊AT投資沙龍,唇槍舌戰,共話行業未來。
在樓下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贏回顧了互聯網上門便利店愛鮮蜂的運營。此前,張贏是愛鮮蜂的早期創始人。這位連續創業者說:零售的核心是商品和服務。在愛鮮蜂此前的運作中,投入大量資金“對社區夫妻店做改造和升級”,正是出于提升服務的出發點和目標。
但是受制于商品競爭力,即便在服務層面保持了相對穩定性,張贏仍覺得不滿意,社區零售這盤棋還沒有下完。社區場景下的創業仍有突破空間。在新一輪創業中,張贏希望提升對商品力的管控。
新的創業項目叫“在樓下”,可以理解為放置在各社區中的大型無人售貨機,售賣零食、日用百貨及生鮮,支持用戶手機付款。張贏說,用戶與貨品相分離,既解決了貨品盜損的問題,又能保證食品安全。
張贏形容在樓下與愛鮮蜂是兩種互相補充的業務,“一個送上樓,一個在樓下”。對于在樓下在北京的擴張,張贏初步定下一個目標:客單價15元意義上,日流水1000元以上。
百果園無人零售事業部總經理黨瑋說,設在社區中大型無人售貨機是否比位置稍遠的成熟便利店更具吸引力,還有待檢驗,“走200米與500米的差異不太大,反而走路與不走路的差異更大。”
這位水果商人同樣試圖利用無人售貨機來售賣產品,但與在樓下的路徑有所不同。百果園想要把賣水果的無人售貨柜放到電梯口,一是距離更近了,類似于不走路,二是水果SKU少,適合無人售貨機售賣。
事實上,主打水果售賣的,并非百果園一家,以每日優鮮為例,它通過分布廣泛的前置倉解決了快速配送上門的問題。但有同行質疑,盡管分級拉取用戶的方式降低了部分獲客成本,但“獲客成本依舊過高”——能否長久維持需要打個問號。
與每日優鮮直接上門不同,在樓下和百果園都提供更新的與用戶直接接觸的技術手段,試圖提升交易效率。這與北京好鄰居便利店的運營商有著類似想法。
好鄰居運營方“鮮生活”的首席財務官仇國勛表示,目前該公司在全北京約300家店鋪中的40家,部署了自助結算設備,“的確會幫助在人流高峰時段分流”。
此外,鮮生活還在杭州試點將便利店改造為分時段的無人店,“夜間時段,店員下單,用戶店門口掃臉”。仇國勛說,“就現有數據來看,應用新技術的改造,對于效率優化和整體銷售的提升作用很明顯。”
然而,對無人貨架的應用,仇國勛持保留態度。一方面,無人貨架盜損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補貨成本高”。
對于盜損成本,看過多個無人貨架項目但最終沒有投資的光控眾盈合伙人潘宏說,經過長時間觀察,實際盜損率比運營方給出的理論數據“高很多”,因此除非有適當的解決方式,否則“短期內,(無人貨架)很難盈利模式”。
對于補貨成本,仇國勛解釋說,無人貨架的大小限制了SKU的供應,“運營初期,僅依靠短期消費行為,運營商沒法精準預測用戶到底喜歡哪幾個SKU…即便未來做到精準,不同樓層的SKU差異可能巨大,意味著你得擴大備選SKU,配到寫字樓里。”
現實狀況是,消費者對無人貨架的依賴度有限,購買量也有限——這就“導致運營商補貨成本高”,但“如果不補貨,消費者的感受就很差。”
對于新技術的應用,零售經驗豐富的投資人蔡景鐘建議,新興零售企業應當利用技術,“建立與客戶之間的聯系:要知道客戶是誰,買走了什么東西”——這是傳統零售企業的短板。
這位銀河系創投的合伙人說,傳統零售企業有很好的供應鏈能力,也能挖掘和洞察用戶的需求,但“這些能力建立在經驗基礎上,低效率且不可復制”,而這恰恰是新零售企業們的長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