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消費者通過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體驗各種線上線下服務,但在享受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帶來的利好時,個人信息泄露、盜用、販賣事件時有發生。
8月29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App個人信息泄露情況調查報告》(下稱《報告》),顯示個人信息泄露總體情況比較嚴重,遇到過個人信息泄露情況的人數占比為85.2%,且泄露途徑和表現形式多樣。
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途徑主要包括,經營者未經本人同意,暗自收集個人信息;經營者或不法分子故意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網絡服務系統存有漏洞,造成個人信息泄露。消費者在個人隱私信息被泄露的情況下,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接到詐騙電話、推銷電話和收到短信騷擾、垃圾郵件等。
此外,手機App過度采集個人信息呈現普遍趨勢。
《報告》稱,手機App需要獲取的權限種類繁多,最突出的是獲取位置信息和訪問聯系人權限,而且存在App自身功能使用非必要的情況下獲取用戶隱私權限,增加了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多數受訪者認為手機App采集個人信息的原因是為了推銷廣告。
調查顯示,用戶通過填寫部分信息來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治標不治本,而且個人安全意識薄弱和監管不到位是手機App出現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消費者與手機App服務提供商之間往往處于不對等的地位,只能同意或被迫同意格式條款和信息獲取權限;另一方面,消費者雖有自我保護的意識,但不知如何更有效地保護自己,難以有效應對。
在個人信息泄露情況發生后,消費者最擔心被利用從事詐騙竊取活動或交給第三方,但調查顯示,最終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受訪者選擇“自認倒霉”,一方面可能是基于無力應對的選擇,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應對無效后的接受現狀。消費者的主動維權意識還有待加強。
《報告》認為,如何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和隱私,尊重消費者的價值和意愿,讓消費者個人信息和隱私數據不再“裸奔”,并受到合理的尊重和保護,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共同治理。
為此,中國消費者協會建議,在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方面,進一步明確網絡信息服務中交易雙方的權利義務,特別是對App服務提供商的義務與責任約束,做好個人信息和數據應用中相關風險和問題的應對與研判,讓網絡時代的數據產業在法治范圍內發展。
此外,手機App的監管和個人信息的保護,需要工信、市場監管、公安、文化、網安等有關部門協同共治、動態監管。在嚴格準入門檻和登記備案的同時,要嚴厲懲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嚴厲打擊個人信息販賣的黑色產業鏈,對于侵犯消費者個人隱私信息的行為,形成常態化監管機制。
除了敦促企業自覺自律,為行業健康發展提供內在動力以外,要鼓勵社會大眾參與,強化網絡知識普及和安全教育規范,培育良好信息信用意識和使用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