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臨沂市蘭山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問題導向、治標治本、常態長效,聚焦城鄉水域環境防治的難點、痛點、堵點,探索形成了“點源治理、支流凈化、面源控制、全時監控”的“蘭山模式”。今天,《學習時報》8版整版報道了臨沂市蘭山區委書記王君師的文章《大力弘揚沂蒙精神 創新實踐“兩山論”——“蘭山模式”為城鄉水域污染防治貢獻中國方案》,瑯琊新聞網現予以全文轉載。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斷,科學闡述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舟水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則,貫徹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領域、全過程,基于這一理論創新和實踐成就基礎上形成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和自然關系的思想,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使當代中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成為新時代各級黨委政府建設生態文明、打贏水污染攻堅戰的根本遵循。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作為沂蒙精神的重要發源地。沂蒙精神內含著自力更生、開拓奮進的實干精神、創新精神,上世紀50年代,沂蒙人民戰天斗地、整山治水。新時代,蘭山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問題導向、治標治本、常態長效,聚焦城鄉水域環境防治的難點、痛點、堵點,探索形成了“點源治理、支流凈化、面源控制、全時監控”的“蘭山模式”,打好“藍天碧水”保衛戰,這既是對沂蒙精神的傳承與弘揚,也是對沂蒙精神內涵的豐富與發展。
找難點:堅持科學自然觀,把脈水污染防治的“疑難病癥”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本質要求。“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必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多謀打基礎、利長遠的善事,多干保護自然、修復生態的實事”。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這些重要論述,感到做好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必須樹牢科學自然觀,立足“三期疊加”的歷史性關口,全面排查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主要矛盾,為從根本上、長遠處解決問題準確“把脈”。
“把脈”問診就要奔著問題來,沖著“病根”去。具體到蘭山區,作為臨沂市中心城區,轄區八水環繞,六河貫通,水系發達,同時區域經濟活躍,城鎮化水平高、外來人口多,水污染防治工作任務十分艱巨,壓力大,問題突出。一是隨著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特別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加快了農村人口集中居住的趨勢,城市管網短時間不能覆蓋或難以覆蓋,偏遠鄉鎮、大型農村社區生活污水直排問題突出,形成了污染源頭和治污“盲區”。二是轄區河流小支流小污染源多,收集難,污染物濃度和水量不穩定,造成城鄉黑臭水體問題突出,“年年治理年年反復”,嚴重影響了人居環境和經濟發展。三是部分農村社區建設初期雖然安裝了污水處理設備,但是受處理能力差、使用壽命短、維護成本高、重建設輕管理等因素影響,往往最終停運,造成了重復建設和浪費,也影響了點源治污。
這些問題看似普遍現象、共性問題,或是個別問題、發展中的“陣痛”,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入剖析根源,實際上說明城鄉水污染防治還存有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重生產輕生活、重干流輕支流等現象,還存在“邊污染邊治理、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還存有看待生態環境保護站位不高、科學自然觀樹得不牢等問題,這些既是思想問題,也是現實問題,更是需要根治的工作難題。比如,城鄉黑臭水體和農村生活污水兩大“頑疾”,就是當前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作中,我們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重難點、發力關鍵處,為全面系統治污把準了“病脈”。
治痛點:堅持基本民生觀,戳準水污染防治的“關鍵穴位”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宗旨。“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這些生動詮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論”。具體到水污染防治工作,就要解決好群眾身邊的水污染問題,消滅城鄉黑臭水體,真正還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自然生態。這些問題解決不好,就會成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
民生的“痛點”,恰是工作的難點,也是治污攻堅的突破點。蘭山區聚焦群眾的所急、所盼、所怨,從群眾身邊、眼前的黑臭水體、生活污水等點源治污入手,精準施策,合力攻堅。工作中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參與”的治污攻堅理念,組織技術攻關和實踐創新,由金鑼集團研發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污水處理技術和系列產品,廣泛應用于點源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實現了“點穴治污”,解決了關鍵難題。一是解決了城市管網難以覆蓋的“盲區盲點”問題。以往城市老城區、地下管網鋪設困難的區域,農村污水管網難以覆蓋的場所,往往成為污水治理的“盲區”。金鑼一體化污水處理系統減排能力強、占地面積小、應用范圍廣,有效破解了這一難題,實現了源頭截污治污。二是解決了大型污水處理廠難以解決的問題。以轄區柳青河為例,如果采用“污水處理廠+污水管網”的治污方式,至少要修建100公里的污水管網,建設2萬噸/日污水處理廠,共需費用約2億元。以后每年配套設施維護、污水處理、污泥處置還需要花費約1750萬元,而且建設周期長,需要2年的時間。如果采用一體化凈水設備,按照130臺計算,建設完成只需 2個月時間,采用租賃方式每年費用約2000萬元,中水回用普及后,還可以通過收取中水費用來彌補租賃費用。顯然在施工難度、經濟成本和建設周期上,“小設備”勝過了“大管網”。三是解決了以往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只建不管、運行保障難等問題。一體化凈水設備借助智能遠程操控,實現了10公里半徑內1人維護50個站點。現在轄區柳青河流域的103臺凈水設備僅需 2人維護,每年可減少近200萬元的人工費用。
把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變成群眾最滿意的地方。蘭山區境內的柳青河西支流全長20公里,途經80多個社區、村莊,2016年底河流黑臭度為重度。經過一年多分散式治污,如今河流水質徹底改善,處處碧波蕩漾,水鳥群多了起來,釣魚休閑的人多了起來,贏得了周邊老百姓的滿意。下一步,蘭山區將在前期試點基礎上,通過政府采購、租賃等方式,進行分布式點源治理,實現全區生活污水“零直排”,真正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
疏堵點:堅持整體系統觀,打通水污染防治的“神經末梢”
“生命共同體”詮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系統理念。這一理念強調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保護生態環境,要按照自然生態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內在規律,進行整體保護、宏觀管控、綜合治理,達到系統治理的最佳效果。
樹牢全局觀念、系統思維,蘭山區堅持點、線、面協同互補,全區域、全過程、全覆蓋防治水域環境污染,有效實現了三個轉變。
一是點源治理,推動從集中治污向分散式治污轉變。集中治污、重拳出擊是必不可少的治污手段,點源治污、控源截污是“釜底抽薪”的根本舉措。2017年以來,蘭山區在污水管網無法覆蓋的80多個村居(社區)安裝了日處理生活污水150噸的凈水系統156臺套,增加了3.34萬噸/日污水處理能力,每年可削減COD1708.2噸、氨氮180.82噸,基本實現了區域內點源生活污水“零直排”。同時,在31個村居建設農村化糞池、養殖污水處理設施、生態氧化塘、人工濕地等,通過節點前移統籌解決農村水污染問題。
二是支流凈化,推動動脈治污向毛細血管治污轉變。“小河水清方能大河水凈”,我們在對河流主干道進行污水集中處理的同時,把支流凈化、生態補水、保育生態作為水污染防治的重要環節,注重了對小河小溪等“毛細血管”的源頭治理。比如,在轄區永泰河、龍王河分別建設了4000噸/日和1000噸/日的凈水系統,直接截蓄河道水體進行深度凈化提升,排水匯入下流,作為河道生態補水,運行一年來,這兩條河流下游河道形成了自然恢復的河道型生態濕地長廊,提升了流域環境承載能力。
三是面源控制,推動從工業治污到工農統籌治污轉變。近幾年,我們在工業企業治污上狠下功夫,取得明顯成效。當前面臨的水污染防治重點是城鄉黑臭水體和農村污水治理,為此我們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工農統籌、面源治污上。比如,為緩解工業園區治污壓力,蘭山區在工業園區下流匯水節點,增建了中型污水處理站,提前介入污水處理,緩解下游污水處理廠壓力;同時植入雨污分流系統,逐步實現管網污水前置處理和降水期面源控制“一站兩用”功能。再如,為提升流域特別是農村區域防控軟實力,建立了水環境安全防控智慧平臺,在河流橋梁、匯水支流、重點村居等節點全部安裝視頻,對流域實時監控,對設備遠程操控。對于視頻監控不到的區域,專門成立河道巡查隊,開展地毯式巡查,形成了平臺監控與現場巡查相結合的全防全控網絡體系。
立足全域、統籌城鄉、嚴控面源,蘭山區最大限度降低水域環境污染物輸出負荷,探索形成了“小型污水處理+河流+濕地”的城鄉污水治理模式,“水清、河暢、岸綠、生態”的和諧畫卷日漸清晰。
做亮點:堅持綠色發展觀,激活水污染防治的“多贏效應”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價值。這一科學理念深刻“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闡明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恪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帶來的不僅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還有社會財富、經濟財富。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行,將產生變革性力量。蘭山區在實踐中創新落實“兩山論”,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環保紅利”和“發展潛力”。
一是良好生態助推了鄉村振興。蘭山區依托金鑼污水處理設備,創新實施“企業河長”,完善水域環境保護生態補償考核機制,開展“清河行動”,推進工業污水、生活污水、農業面源污染“多污同治”,聯動開發“水、岸、灘”,一體打造“堤、路、景”,有力推動了鄉村生態振興。
二是成功模式催生了環保產業。污泥處置是污水處理領域的一大難題,金鑼凈水系統的污泥減量技術實現了高效固液分離,幾乎不產生剩余污泥,有機剩余污泥減量95%以上。這一凈水系統獲得了14項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其中4項國際PCT專利進入美國、日本、加拿大等53個國家和地區。依托專利技術優勢和治污成功模式,蘭山區積極布局環保產業,讓小設備“撬動”產業大發展,不斷推進“蘭山模式”走出去。目前,在北京、浙江、重慶、云南、青海等16省市得到復制應用,同時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凈水設備成功進軍阿聯酋迪拜、印度尼西亞、南非等12個國家地區。金鑼集團成為我國民營環保企業走出去的“先鋒軍”。
三是綠色發展促進了動能轉換。生態環境問題本質上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根本在于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為此,蘭山區一方面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另一方面全面推進綠色發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僅2018年,蘭山區就淘汰落后產能“散亂污”企業1261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8家,同時投資106億元,實施技改項目399個,規上工業能耗下降5.5%。做足做好新舊動能轉換的“加減法”,去年蘭山區位居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第31位、全省第3位,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第60位、全省第5位,被評為臨沂市高質量發展先進縣區。蘭山區堅定不移推動綠色發展,通過“綠色革命”倒逼“綠色轉型”,在多贏互動中不斷實現著高質量發展。
蘭山區城鄉水域治理的幾點思考與啟示
一是城鄉水域治理的蘭山模式,貫徹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這一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這既是我們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思想指引與根本遵循,也是我們必須擔負起的政治責任。
二是城鄉水域治理的蘭山模式,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對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要為了群眾抓環保,又要依靠群眾促工作,我們在強化政府“主管主辦”的同時,注重發揮好民間環保組織和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群策群力、共治共享,初步形成了水生態環境全域、全民治理的共治格局。
三是城鄉水域治理的蘭山模式,體現了生產力的變革。始終堅持綠色發展、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金鑼凈水系統不僅是一個重大集成創新,更體現了生產力的變革,因此激發了變革性力量,具備了良好的產業發展前景,推動了“蘭山模式”走出國門,為城鄉水域污染防治貢獻了中國方案。
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棲。堅定不移推動綠色發展,通過綠色革命倒逼綠色轉型,蘭山區在多贏互動中不斷實現著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