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大戰略中的市場監管力量”——粵港澳大灣區篇
2024-07-04 中國質量報 點擊:次
開欄的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實施了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市場監管部門聞令而動,主動融入大局發揮作用、貢獻力量,切實把扎實推進國家重大戰略作為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對黨絕對忠誠的實際行動。值此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3周年之際,中國質量報推出“國家重大戰略中的市場監管力量”系列報道,充分展現市場監管部門胸懷“國之大者”,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生動實踐和擔當作為。敬請關注。
從空中俯瞰,粵港澳大灣區如同一顆璀璨的寶石,鑲嵌在中國南部沿海。珠江口波瀾壯闊,港珠澳大橋如長虹臥波般橫跨海面,連結著香港、澳門與珠三角9市的血脈。
夜幕降臨時,大灣區的燈火匯成星河。環繞珠江口的城市群,仿佛天邊的璀璨星軌,映照著灣區8600萬人的辛勤與夢想。
這里,是中國經濟活力的象征,是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更是“一國兩制”下深化合作、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6月30日,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建成開通,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激勵廣大建設者聚力奮進。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5周年。在這個里程碑時刻,本報采訪調研組走進大灣區,通過實地探訪,聚焦這個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樣本,記錄灣區活力、小城故事,以及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平凡堅守,致敬偉大時代。
5年多來,年輕的大灣區牢記總書記囑托,8600萬人口在這片5.6萬平方公里的熱土上,譜寫區域發展“春天的故事”——
大灣區經濟總量從2018年的10.8萬億元,到2023年突破14萬億元,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成為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在世界版圖中,粵港澳大灣區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并稱“世界四大灣區”。
有人說,如果用一支筆在地圖上將大灣區9市2地連起來,那是一個“門”字,恰如中國開放的南大門。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持續推進,大灣區內“9﹢2”城市聯系越來越緊密。一個世界級城市群正在茁壯生長。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成片的紅樹林枝葉茂盛,彎彎的深圳河綿延流淌,流過深圳灣,匯入伶仃洋。這里,是當下深圳最具開放性和現代化的黃金海岸線。
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以下簡稱“夢工場”)就位于此。
夢工場是圓夢的地方。這里,隨處可見來自香港的青年創業者。曾經,平均3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令世人驚嘆;如今,制度創新成果層出不窮的前海,詮釋著“深圳速度”的新內涵。
從隔河相望,到攜手共進,37公里的深圳河,如同一條臍帶,連著深港兩個超級大都市,見證了兩座特區的闊步前行。矗立在蔚藍海邊的前海石,鐫刻著“最美最好的圖畫”。
澳門企業可到橫琴跨境辦公,澳門居民可到橫琴參保,澳門單牌車便利出入橫琴……追夢路上,廣東和澳門共同奮斗,創造了耀眼的“橫琴奇跡”,在“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中,刻下了深深的“澳門特色”,為世界奉獻了嶄新的“灣區故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3次來到前海、3次來到橫琴,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確要求,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掌舵定向、擘畫未來。
隨著營商環境持續向好向優,一系列便利措施落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高端人才、港澳人士匯聚大灣區。數據顯示,如今,有超過20萬港澳居民在粵工作,累計孵化港澳項目近4800個,吸納港澳青年就業近5500人。粵港澳大灣區擁有超過7.5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繁星璀璨,照亮整個大灣區科創版圖,也照亮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的夢想。
南國起銀龍,浩渺變通途。隨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建成,粵港澳三地全方位深化合作,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如同血脈中的活力因子,源源不斷注入這片熱土。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這里落地生根,科技戰略支撐能力不斷提升,知識產權守護智慧火種。文化的交融與碰撞,讓這里成為多元文化共融的示范區、藝術與人文的燈塔。
港珠澳大橋口岸的100多臺自動扶梯和自動人行道,見證了市場監管人辛勤檢測的汗水。市場準入、業務許可、質量提升、知識產權、政務服務、合規競爭、安全監管,高科技、新產業、優服務“珠聯璧合”,牽引灣區經濟“大步快跑”,閃爍著市場監管人的創新與智慧……
隨著“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港澳居民可以“一腳油門到廣東”。疊加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臺加速建設,煙火里的大灣區,有甜頭有奔頭。無論是“朝飲深圳茶,午嘗橫琴蠔,夜臨維港灣”,還是通過港珠澳大橋輕松實現的“雙城生活”,都展現了大灣區生活的便捷與魅力。
數據顯示,截至5月21日9時40分,今年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突破1000萬人次,同比增長超127.7%,較2023年提前4個月實現客流超千萬人次目標。
珠江的水,香江的風,濠江的燈火,同港珠澳大橋相映成一幅生生不息的畫卷。
“車暢人旺”的背后,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境,離不開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不斷深化。
廣東省以其珠三角為主陣地,舉全省之力,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貨幣、三個關稅區,5年來,大灣區實現了粵港澳跨境信用報告標準互認、質量認證規則銜接,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運行良好,“互換通”政策落地實施。“灣區標準”已覆蓋32個領域的183項,“灣區認證”農食產品已進入連鎖商超和餐飲店,并在粵港澳上市。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深度融合中的大灣區,匯聚起時代的巨浪,向著海闊天空的未來進發。在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灣區標準”“灣區認證”如同細膩的筆觸,勾勒出區域融合的宏偉藍圖。它們,不僅是規則對接的紐帶,更是推進三地互聯互通、共謀發展的橋梁。在這里,規則的統一,為灣區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全國乃至全球的市場監管實踐提供了新的范例,展現出標準之美與合作的卓越力量。
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粵港澳大灣區“國家重大戰略中的市場監管力量”采訪調研記
上天、入地、下海,1.5萬名建設者歷經7年的打造,6月30日下午3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試運營。
大道如虹,筑夢灣區。即日起,深圳到中山的車程,從之前的2小時,縮短至30分鐘。
風從海上來,也從東岸來。作為環珠江口“A”字形交通網絡骨架的關鍵一“橫”,深中通道跨越伶仃洋,讓“深莞惠”與“珠中江”兩大城市群實現了跨海直連。
自此,廣東中山、佛山、珠海、江門攜手進入深圳“一小時經濟圈”,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這三大珠三角都市圈連結更加密切。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如何加強灣區間的市場監管合作?如何協調灣區內不同城市之間的監管標準,以確保商品和服務的質量與安全?近日,本報采訪調研組走進粵港澳大灣區,實地領略和感受國家重大戰略中的市場監管力量。
助力重大合作平臺成為創新“試驗田”
綠意盎然的前海石公園內,矗立著一塊宛如“揚帆啟航”造型、鐫刻有“前海”兩個大字的巨石。
2012年12月,前海石旁,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發出了改革開放再出發的號召,并深情寄語:“精耕細作,精雕細琢,一年一個樣,一張白紙,從零開始,畫出最美最好的圖畫。”
前海是時代給予的機遇,被稱為“特區中的特區”。2023年12月,《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前海規劃》)正式發布,前海被賦予“深港深度融合發展引領區”新定位。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的前海,站在新的起飛點。
走進前海e站通政務服務中心,記者見到了一棟特別的房子——“集裝箱”辦公樓。據這里的工作人員介紹,前海管理局剛成立時,這里還是一片灘涂。最初是租樓辦公,隨著建設的提速,前海管理局決定把辦公樓搬到一線去。
本著節約高效的原則,333個長6米和12米的“退役”標準集裝箱,就地被搭配組裝成前海管理局綜合辦公樓。2013年7月2日,前海管理局整體搬遷至此。
“集裝箱”飛出“新特區”。就是在這座巨大的“集裝箱”里,幾乎平均不到3天,就會有一項制度創新成果推出。
“當時的前海,一半是海,一半是空地。”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南山監管局前海監管組有關負責人感慨地說,昔日的灘涂,隨著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建設,如今勃勃生機,200多座拔地而起的高樓不斷改變著城市天際線……
距離前海石公園不遠處,有8棟造型獨特的建筑,從空中俯瞰,如同一個繁體的“夢”字,這里就是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以下簡稱“夢工場”)——被眾多香港青年稱為“夢想開始的地方”。
走進夢工場,各類創客平臺、人才驛站中,隨處可見聚精會神研發項目的香港年輕人。招俊健就是其中的一位。
招俊健是深圳市工匠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工匠社”)創始人兼CEO。作為夢工場首批入駐企業之一,工匠社成立以來,依托前海創新創業政策,研發出人機毫秒級姿態同步技術,將機器人產品在大眾消費級領域落地。招俊健說,去年商用機器人的產量已經達到大約兩萬臺,其中有部分銷往海外。
問及怎樣結緣前海,如何看待大灣區的創新創業環境,這位“和總書記握過手”的香港青年開心地說,選擇入駐前海,是因為看重這里的研發優勢和營商環境。
招俊健還記得,工匠社剛成立時,深圳鼓勵創業,各級政府以及市場監管部門給了他非常多的幫助。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工匠社從最初的3個人,到如今已有近80人的團隊規模。
像招俊健這樣的香港青年創業者,還有很多。他們,在這片年輕的“改革試驗田”里,青春筑夢,創贏未來。
目前,在前海工作生活的港人已經超過1萬人,在前海注冊的港企超過9000家,夢工場為香港青年創新創業提供政策、場地等支持,已孵化企業近700家。
“港人港企”多匯于此的背后,是政策先行的利好加持。據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南山監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為助力前海進一步發揮現代服務業優勢,該局與前海管理局積極對接,對夢工場、前海深港基金小鎮進行調研,制定質量品牌提升舉措,推進質量品牌提升行動,推廣應用先進質量管理技術,推動實施首席質量官制度,提升質量基礎設施服務等。
今年以來,前海通過深化營商環境改革,試點商事登記行政確認制和市場準營承諾即入制,推動港澳跨境電子證照、公證文書等跨境共享應用,打造全球一流營商環境,深化科技合作體制機制改革,打造一批首創性、標志性改革項目等“一攬子”舉措,將《前海規劃》落到實處。
橫琴地處廣東珠海南端,與澳門一水之隔。“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新平臺”“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新空間”“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示范”“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高地”,2021年9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印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以下簡稱“合作區”)帶著四大戰略使命,揚帆起航,以更加有力的開放舉措,統籌推進粵澳深度合作。
今年3月1日起,合作區正式實施分線管理封關運行,在合作區內生活就業的澳門居民已增至2.06萬人,澳企總量超過6100戶,琴澳一體化格局加快建立。
河套深港合作起勢良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印發不到一年,目前,深圳園區已建成13個專業園區,匯聚了160多個高端科研項目,包括8家世界500強研發中心、8個重大科研平臺、香港高校10個重點科研項目等。這片科技創新的熱土生機勃發,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科技創新需要靈光一閃,我在香港想到一個點子,馬上能到這邊的實驗室里試一下。”香港城市大學物質科學研究院(福田)院長陳福榮曾道出河套合作區為科技創新帶來的便利。
南沙開發建設加力提速。隨著《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的出臺,南沙堅持以標準先行、場景開放、資本推動、產業匯聚、體系升級為原則優化市場環境,致力于在市場環境營造上“立新”,在監管體制改革上“破局”,彰顯把南沙打造成為改革和創新高地的希冀。
夯實質量基礎設施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實現跨境協同創新,推進區域深度合作,這是前所未有的探索。
在這里,國家給予強有力的政策支持,賦予最寬松的制度環境。粵港澳三地積極推動各類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基建連接,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努力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門戶樞紐。
船行于遼闊的伶仃洋上,展現在記者面前的港珠澳大橋,氣勢恢宏,蜿蜒綿亙。
這里是全球最繁忙的航道,每天有數千艘各類船舶穿行其間;這里同樣擁有一片繁忙的天空,每兩分鐘就有一架飛機在大橋目視可及的香港國際機場起降。環顧大灣區,覆蓋11個城市、輻射內陸腹地的立體交通網絡正越織越密。
穿梭忙碌的,還有廣東省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珠海檢測院的技術人員。大橋口岸101臺自動扶梯與自動人行道的安全,維系在他們身上。
在“澳車北上”“港車北上”政策帶動下,大橋口岸人流量迎來爆發式增長,設備的穩定運行和負荷量面臨嚴峻考驗。為了保障設備安全,以及口岸兩地“雙向奔赴”,珠海檢測院的技術人員靠前服務,專人對接、專人負責、專人跟進,設組進駐,定期對大橋口岸的自動扶梯與自動人行道開展安全“體檢”,保障特種設備可靠運行。
“硬聯通”持續加速,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軟聯通”也在不斷深化——
“灣區標準”不斷拓展。近期,隨著第二批“灣區標準”清單的公布,“灣區標準”已覆蓋食品、交通、養老等32個領域183項,推動實現“同一個灣區,同一個標準”。
標準是規則對接的重要載體。《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明確要求,廣東省市場監管局攜手港澳特區政府有關部門,以“標準”這一世界通用語言助推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
什么是“灣區標準”?它們是怎樣形成的?如何使用并推進“灣區標準”?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采訪了廣東省標準化研究院院長張定康。
“過程非常艱辛。”談起“灣區標準”,這位深耕標準化領域多年的質量人深有感觸地說,“灣區標準”是指經粵港澳大灣區相關方共商確認的,在粵港澳大灣區共同實施的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等各類標準的集合。
張定康告訴記者,“灣區標準”是粵港澳大灣區共通執行標準,以清單形式公布。自2020年以來,在市場監管總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選擇了易被三地人民接受和支持的重點民生領域為切入點、突破口,研制和實施“灣區標準”。讓張定康自豪的是,“183項標準都是涉及民生的”。
灣區,既是地理概念,也是經濟現象。張定康說,“灣區標準”匯聚粵港澳各方智慧,體現一流技術水平,它們不只局限在大灣區“9﹢2”城市,而是輻射全國,走向世界。
緊貼發展所需,“灣區標準”對于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意義重大——
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三地共建共用共享“灣區標準”,用標準這個世界通用語言,推進規則對接、機制銜接,以標準的“軟聯通”推動實現大灣區的互聯互通。
有效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將大灣區重要科技創新成果融入“灣區標準”,推動科技、標準、產業協同發展,推進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產業化,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積極賦能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生活圈。在食品安全、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以對標國際一流水平的“灣區標準”,提升大灣區產品、服務、工程、環境質量。
“灣區認證”協同推進。在市場監管總局和粵港澳相關部門指導下,內地和港澳認證機構等經營主體共同組建“粵港澳大灣區認證聯盟”,成立廣東粵港澳大灣區認證促進中心(以下簡稱“灣區認證促進中心”),在裝備制造、工業消費品、農食產品和服務業等領域,共同開展“灣區認證”項目研制與實施,有力推動了粵港澳質量認證交流合作,有效促進了高品質產品和服務在大灣區流通。
為加強“灣區認證”實施政策協調,市場監管總局認證監管司、廣東省市場監管局、香港創新科技署、澳門經濟及科技發展局聯合成立了共同推進“灣區認證”工作常態化聯絡機制協調小組。
2023年12月,粵港澳三方在深圳河套共同公布了“灣區認證”首批項目。目前,“灣區認證”已開發項目39項,簽發“灣區認證”證書39張,包括電視機、空調、電線電纜等工業消費品,蔬菜、水果、淡水水產品、速凍食品、醬油等農食產品。
公信力是質量認證的生命力。“灣區認證”強化認證制度創新,引入產品質量信息公示、承諾賠付和銷售商首負責任3項制度,有效解決了消費質量信息不對稱和質量責任追溯問題,并以承諾高額賠付壓實“灣區認證”產品各環節經營者的主體責任,彰顯“灣區認證”的公信力。
廣東省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以“一個灣區,一個標準,一次檢測,一次認證,灣區通行”為目標,不斷促進大灣區內各行業的融通。
廣東攜手港澳高質量推進大灣區建設
從深圳蓮花山頂極目遠眺,平安金融中心高聳入云。夜幕降臨,絢爛的燈光秀打破沉寂,點亮城市星空。
“深愛人才,圳等你來。”“來了都是深圳人。”這是記者在深圳街頭見到最多的標語。
深圳福田。環灣城的不遠處,是成片的紅樹林。它們,像一把鑰匙,連接起了城市與海洋。人們在這里悠閑漫步,近處的海面海風涌動著波浪,一群海鷗上下翻飛。
站在海邊,就能望見對面燈火璀璨的香港。在深圳前海的實驗室里做研究、在廣州南沙的創業工場進行項目路演、在珠海橫琴的寫字樓處理跨境業務……這些灣區創客的多城故事,正是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的一道縮影。
大灣區的政策創新,給企業帶來眾多機遇。沿深圳大沙河而下,騰訊、中興、大疆等上百家高科技企業匯聚成“創新大道”,串聯起粵海街道、大學城、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等城市“創新名片”。
充滿科技創新的夢想,每天在灣區不斷萌發,并逐步成為現實。比亞迪就是其中之一。
走進比亞迪集團總部展廳,一面巨大的“專利墻”引人注目。近10米高、數十米長的灰色墻體上,3000多塊專利銘牌密集排布,簇擁著8個大字:“技術為王、創新為本。”
“這里展示的只是我們擁有的一部分專利,并不是全部。”比亞迪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截至2022年,該公司累計申請專利超3.8萬件、授權超過2.6萬件。
“沒有深圳,就沒有比亞迪。”作為在深圳誕生的中國品牌,比亞迪與這座城市一起經歷風風雨雨。從電池業務起步,到深耕新能源汽車,比亞迪堅持“技術為王、創新為本”,推動“比亞迪速度”進化到“比亞迪質量”,在深圳探索高質量發展之路的過程中“成就夢想”。
走進醫療器械龍頭——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邁瑞醫療”)總部,記者看到,一樓的展廳里,陳列著現代感十足的各種醫療儀器,大大小小近百塊閃爍跳動的顯示屏,還有全自動化的檢測設備流水線等,向訪客們展示著國內醫療器械生產、研發和工業設計的超高水平。
作為國內最大的醫療器械生產商,邁瑞醫療自1991年成立以來,堅持依托自主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如今已成為全球領先的醫療器械與解決方案供應商,產品覆蓋生命信息與支持、體外診斷、醫學影像三大領域,公司產品及解決方案已應用于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
采訪中,包括上述企業在內的多家企業均表示,在灣區成長壯大,主要得益于一流的營商環境。例如,深圳堅持把優化營商環境列為全市“一號改革工程”,出臺“民營經濟20條”,并加快建設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在深圳和廣州的街頭,記者看到,右舵小汽車和各色車牌屢見不鮮,從黑色到黃色,再到白﹢黑、黃﹢黑、藍﹢黑,各種組合令人眼花繚亂,時不時還能偶遇“粵Z”黑色牌的車輛。據悉,“粵Z”車牌主要用于往來粵港或粵澳兩地的車輛,通常采用四位號碼和后綴“港”或“澳”漢字的格式。
這些車牌的背后,實際上是“澳車北上”“港車北上”等政策相繼落地后,大灣區深度融合的生動體現。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不斷深化,北上探親、掃貨、出游成為港澳居民生活新習慣。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強調,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廣東堅決貫徹落實總書記、黨中央決策部署,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將“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牽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作為“十大新突破”之首,有效激活廣東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經過5年努力,大灣區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廣泛深入,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產業創新平臺建設加力提速。截至目前,廣東已創建生物制造、納米智造、先進高分子材料等3家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全國共11家),累計建設6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及138家國家企業技術創新中心,這些數量均位居全國前列。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啟動以來,廣東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引領,以深港河套、粵澳橫琴“兩點”作為結合點,以廣深港、廣珠澳“兩廊”作為主骨架,推動創新資源高效集聚。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連續4年位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位居全國第一。
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散裂中子源等9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大灣區布局,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深入推進,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31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等先后落地運行,高能級創新平臺體系不斷完善。其中,散裂中子源系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2023年,廣東省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7.5萬家,連續8年排名全國第一,位于大灣區內的數量占比約95%。
共享機遇,同繪藍圖,廣東攜手港澳,高質量推進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市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合理分工、形成合力;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重要節點城市錯位發展、功能互補。
“9﹢2”,11個城市握指成拳,合力致遠。大灣區正以更大氣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采訪調研組成員:劉佳、王惜純、陸明、許創業、王越
本文主筆:王惜純

掃碼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