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網貸平臺合規備案的大限僅剩3個月的時間,網貸備案成為P2P平臺面臨最為緊要的大考。
今年3月1日起,芝麻信用已經全面停止與那些未能取得相關金融牌照的現金貸公司合作。
除了芝麻信用,今年2月份,騰訊微信已永久封禁了1000多個違規“現金貸”小程序,并在“上線后改名”審核渠道進行技術規范和人工審核攔截,針對繞過資質審核的情形嚴厲打擊。
去年12月8日,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關于做好 P2P 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根據通知要求,各地應在2018年4月底前完成轄內主要P2P機構的備案登記工作、6月底之前全部完成;并對債權轉讓、風險備付金、資金存管等關鍵性問題作出進一步的解釋說明。
值得注意的是,在通知明確指出,對于2016年8月24日后新設的P2P平臺,本次網貸整治期間原則上不予備案登記。此外,對于自始未納入本次整治的各類機構,在整改驗收期間提出備案申請的,各地整治辦不得予以進行驗收及備案登記;對于《P2P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的十三項禁止性行為及單一借款人上限的規定,P2P自2016年8月24日不再違反,相應存量業務未化解完成的P2P不得備案登記;對于開展過涉及首付貸、校園貸及現金貸等有業務的P2P,應暫停新業務,逐步壓縮存量,否則不予備案。
中國銀保監會首任主席郭樹清此前在兩會上指出,防范金融風險重點是降杠桿。在這樣的大前提下,網貸備案拉開了序幕,備案核心其實就是“去杠桿”從20/100的限額,到化解存量不合規資產的清理,核心目的都是一個,那就是“去杠桿”。
對于平臺備案,仍有不少的難點。據業內人士分析,有以下三點。
一是時間緊迫,距離6月底的備案大限目前只有3個月,全國1900家網貸平臺要全部完成整改分類和驗收的任務非常重。整改驗收文件由各地金融辦、銀監局共同簽發,增加了協調時間。北上廣深浙等平臺數量比較多的地區,按時完成備案有難度。
二是地方政策的緊迫性。備案工作由各省市負責,但不少地區的備案細則還未出臺,或者出臺的也只是征求意見稿。有了確定的地方政策,備案推進才更有依據。
三是平臺存量不合規業務的處理消化,比如歷史大標、現金貸業務、超級債權人等類型業務的消化以及準備金保障模式的調整等問題,都需要時間處理。
目前,從全國的備案情況來看,各地進展不一。此前,僅有廈門市金融辦曾在2017年11月16日發布了一則《關于網貸機構備案公示的通知》,對廈門融信普惠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服務有限公司、愛日進(廈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5家擬備案的企業予以公示。
廣東省金融辦官網在今年2月28日發布《省金融辦廣東銀監局省網信辦省公安廳省工商局省通信管理局關于貫徹落實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該《通知》指出,要強化市場準入。各地、各級監管部門要嚴格按照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要求,對已存續網貸機構嚴格開展現場檢查、整改驗收等工作,對驗收合格的指導辦理備案登記相關事宜。
對不配合監管、拒不整改、有意逃避監管或整改驗收不合格等已存續網貸機構,視具體情形由相關部門依法實施處罰,依法予以查處;其股東、法定代表人、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等另行新設立或投資入股網貸機構,各地、各部門應對其予以重點監管。
不久前,中國政府采購網發布了一條《北京市金融工作局2018年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經費政府采購項目競爭性磋商公告》。公告中包含采購的相關費用及《北京市金融工作局2018年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經費項目采購需求》。北京市金融工作局擬聘請10家律師事務所參與約170家互聯網金融機構現場驗收工作,擬聘請10家會計事務所參與約160家互聯網金融機構現場驗收工作,為P2P整改合規情況出具專業意見。
據網貸之家統計顯示,注冊地為北京市的網貸平臺共有755家,其中,“運營中”平臺為352家。這可能意味著有至少超過一半的網貸平臺的整改進度并不理想,未能納入首批驗收名單,或者已經遷出了北京市。
另外值得一提的,采購需求文件中強調,律師事務所驗收一家互聯網金融機構專項法律服務費用最高限價為14100元,會計事務所驗收一家互聯網金融機構專項會計服務費用最高限價為34778元。付款方式為擬以合同簽訂后支付項目費用百分之三十,工作完成后支付項目費用百分之七十。這就意味著北京地區不再有花天價“購買”法律意見書和專項審計報告的亂象出現。
此外,據媒體報道的“中介報價500萬,通過率達90%”,對于這種備案方式,一位P2P業內人士認為,“不確定性也挺多的,備案之后還要公示,可能很容易被舉報或者深挖。想買能備案的殼的不少,但感覺沒人在真賣,有的要么想備了案再賣,要不就是說自己能備案開出天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