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商品市場極大豐富,各類產品迭代加速,二手產品交易市場興起。與新產品的質量標準和要求不同,二手商品交易過程中的質量監管更為復雜,因此,在這一新的網絡二手交易市場模式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各種新問題出現,給市場監管工作帶來了新的課題和挑戰。
規模擴大伴生問題多一家名叫“比達”的第三方數據挖掘及市場研究機構日前發布的《2019年第1季度中國在線二手閑置物品交易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第1季度中國二手閑置物品交易市場規模為2025.4億元,環比增長5.5%。而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公布的截至2017年底的數據顯示,當時全年的閑置物品交易規模為5000億元,并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長。艾媒咨詢發布的《2018上半年中國在線二手交易市場監測報告》顯示,2018年用戶交易規模超過1億人。
目前,國內網上主流綜合交易二手平臺包括閑魚、轉轉、拍拍等,專業主流二手平臺包括瓜子、人人車等。不包括二手房交易的中介公司,各類二手商品交易的實體與新產品的質量標準和要求不同,二手商品交易過程中的質量監管更為復雜,各種新問題出現,給市場監管工作帶來了新的課題和挑戰。門店、舊貨市場等,早已是數不勝數。小到一本書,大到一輛汽車,家俱、家電、手機電腦,門類齊全,幾乎應有盡有。初步估算,不包括二手商品房,中國二手物品的交易規模已突破萬億大關。由此也伴生出各類問題:貨不對板、檢測做假、以次充好、偷梁換柱、轉場交易、吞吃押金、調包退貨等等,有時買賣雙方都會被坑,二手交易平臺竟淪為滋生詐騙的溫床。
要讓二手商品交易透明化、規范化,真正能發揮促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作用,亟待監管發力。
新交易模式提出監管新課題盡管二手交易商業模式和市場早已存在,比如家具、家電等舊貨市場,但互聯網的興起,使這種古老的交易方式產生了新的模式特點,虛擬空間的自由交易活動頻繁,缺少相應的約束機制和第三方公正角色,從中國質量萬里行消費投訴平臺的諸多維權案例看,一方面是消費者購買方經常遇到欺詐,維權很難;另一方面,賣方即貨主也常被交易平臺盤剝利潤,說好的“不賺差價”根本不算數。長此以往,有損二手商品市場信用,也會影響甚至降低交易的活躍度。為進一步保證繁榮,的確需要專業權威的市場監管機構介入。
對于二手商品交易市場產生的問題,筆者認為值得監管部門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研究:
一是針對二手商品交易過程中的假貨問題,如何根據以往打假條例和《消法》,對交易平臺提出監管要求?對產生欺騙和欺詐行為的土壤環境進行“消毒”。
二是針對賣方欺詐隱患,明確賣方身份和市場主體,結合《消法》及其它法律法規,制訂相應的懲戒措施。
三是根據平臺對二手交易商品的分門別類,發揮市場監管特長和職能,有針對性地對涉及安全問題、健康問題的商品,專門提出監管標準和措施。
當然,由于二手商品種類繁雜,并且其交易涉及各種類型小平臺和APP,涉及面廣,牽涉部門和行業多,網上及實體監督量均十分巨大,因此,市場監管工作難度肯定不小,而且從標準制訂到實際執行,既是一系列新課題,也面臨一系列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