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國內汽車市場出現了28年來的首次負增長,整體下滑趨勢今年仍在延續并不斷加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今年1?5月的數據顯示,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023.7萬輛和1026.6萬輛,產銷量比上年同期均下降13%。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行業信息部主任助理李虹介紹說:“從5月產銷數據完成情況看,行業產銷整體下降的趨勢沒有得到有效緩解。一方面,消費動能沒有得到有效提升。
另一方面,生產企業主動放慢產銷節奏,減輕終端市場壓力。乘用車仍處于低迷態勢,商用車也結束增長,呈現小幅下降。”
中國汽車業怎么了?
政策不明朗消費者觀望近日,迫于緩解環境壓力,國內一些省市選擇提前實施國六排放標準。
截至目前,已有15個省、直轄市宣布提前進入“國六時代”,將在今年7月1日全面禁止國五車型登記上牌。上述地區在2018年乘用車銷量約為1500萬輛,占全國乘用車總銷量比重達65%。
“國五車型雖然在打折,但是為了不影響以后的使用,我還是想直接上國六。”近日,家住上海的趙先生有些糾結。盡管準備購買滿足國六排放標準的車輛,但他心儀的車型并沒有上市,他說:“我還是想再等等看。”
據了解,“國六”即國家第六階段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包括《輕型汽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六階段〉》和《重型柴油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六階段〉》兩部分。
兩個標準均給汽車行業的升級換代提供一定的緩沖期,制定了國六a、國六b兩種階段要求,后者更為嚴格。
其中,輕型汽車國六a、國六b將分別于2020年和2023年實施;重型柴油車國六a、國六b分別于2019年和2021年實施。該方案同時提出,“對大氣環境管理有特殊需求的重點區域可提前實施國六排放限值”。
市場人士認為,除了自2018年以來低端車型消費群體購買能力下降的原因外,國五、國六車型的切換以及5月前政策的持續不明朗,是導致汽車產銷雙降的新因素。
“具體來看,國六b標準原本應在2023年才實施,現在這些地區提前到2019年7月,提前了4年,留給汽車生廠商的準備時間確實太短了。同時,不同與以往的‘試點’性質,此次提前實施國六的城市汽車銷量超過全國市場的60%,可以說是大規模推廣。”許海東如是說。
有關專家表示,國五切換國六與以前國三切換國四、國四切換國五的“順利過渡”有所不同:此次切換,具有過渡時間短,試點城市范圍廣等特點,這也導致了一些消費者“持幣待購”。
據分析,相較于國五車型,達到國六標準的車型目前可選擇的較少,這也使得一些消費者觀望情緒濃。而在汽車生產廠商方面,由于市場不明晰,導致相關企業無法合理安排生產以及制訂銷售計劃,國六車型的產能在短時間內也面臨產能爬坡的限制。
中國品牌車銷量跌幅大有分析認為,2018年中國汽車銷量首次下降,乃至2019年上半年持續下降,主要并不是因為經濟不景氣,而是從2017年底開始小城市的房價上漲,使得部分居民推遲了購車計劃。由于小城市房價整體仍然不算太高,全款購車與買房首付的資金量仍然處于同一個級別,又因為中國品牌車多為中低檔,而入門級車的消費群體購買力不足,相當一部分人群如果買了房,生活壓力會陡然增大,繼而影響到買車,尤其中西部地區這種現象更為普遍。
因此,小城市居民的消費選擇,對車市的影響也格外明確,并且導致中國品牌車銷量跌幅最大。
對比各國品牌車,德系和日系品牌車銷量相對穩定一些,主要是因為這些車的消費群體大多以中產為主,購買力相對較強。具體到品牌,奧迪、奔馳、寶馬等豪華車品牌表現較好,國產品牌除了長城、比亞迪表現尚可,其他品牌普遍表現不佳,尤其是中小品牌受到“國六”沖擊較大。
對下半年車市充滿期待盡管一系列不確定因素導致中國汽車市場仍然充滿變數,但事實上,一些積極利好的促進汽車消費的政策消息也在加緊出臺,以推動汽車市場繼續保持溫度:
今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等10部委聯合發布《進一步優化供給推動消費平穩增長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方案(2019年)》,提出“優化機動車限購管理措施”以促進汽車消費。
5月底,廣東省發布《廣東省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其中提到放寬廣州、深圳汽車搖號和競拍指標,省內其他城市不得再出臺汽車限購政策。
6月初,政策進一步加碼。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商務部印發《推動重點消費品更新升級暢通資源循環利用實施方案(2019-2020年)》。
該方案明確,已實施汽車限購的地方政府應根據城市交通擁堵、污染治理、交通需求管控效果,加快由限制購買轉向引導使用,結合路段擁堵情況合理設置擁堵區域,研究探索擁堵區域內外車輛分類使用政策,原則上對擁堵區域外不予限購。值得一提的是,該方案同時提出,各地不得對新能源汽車實行限行、限購,已實行的應當取消。鼓勵地方對無車家庭購置首輛家用新能源汽車給予支持。
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停車費等方面給予新能源汽車優惠,探索設立零排放區試點。
“三部委推動消費升級政策是車市消費的長期利好。”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嚴禁各地出臺新的汽車限購規定’政策的力度很強。這明確意味著未來不會有新的限購城市出現,海南將成為最后一個實施限購的省份。”
據崔東樹分析,該文件從優化市場供給、推動更新消費、完善配套使用環境、暢通資源循環利用等四個維度推動消費更新升級,實現產業與消費的協同提升。
“三部委推動消費升級政策指明消費促進的綱領方向。此次政策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突破,實現消費升級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政策的核心是推動消費增長和產業資源循環可持續發展,對各地政府的具體行政政策制定具有綱領性的高端指導作用。”崔東樹如是說。
對于下半年汽車市場的發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行業信息部主任助理李虹同樣也給出了樂觀的預計:“下半年,隨著符合國六標準的車型不斷增加,以及減稅降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效果的持續顯現,特別是6月初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商務部聯合公布《關于印發<推動重點消費品更新升級暢通資源循環利用實施方案(2019-2020年)>的通知》,為乘用車市場帶來相對積極的作用,新能源汽車產銷也將會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在李虹看來,汽車市場的銷量情況并不樂觀。汽車產銷降幅有所擴大、乘用車產銷量降幅仍大于汽車總體、商用車銷量呈現下降、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速回落、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下降……有分析認為,汽車產銷持續走低的背后,受到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
“國家第五階段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國五’)切換到第六階段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國六’)以及5月前市場相關政策的不明朗是導致汽車產銷量持續下滑的主要原因。”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助理許海東表示,“隨著國六車型產能的釋放以及相關政策‘靴子落地’,我們希望汽車市場在下半年能有所好轉。”
新能源汽車遭遇補貼退坡6月26日是新能源汽車取消地方政府補貼的第一天,國家補貼標準降低50%以上。算下來,整體補貼力度下降幅度超過50%。
專家認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勢頭并不穩固。在車市集體遇冷之際,新能源汽車又遭遇補貼退坡,此次補貼退坡給新能源汽車的定價策略帶來了挑戰,如果漲價,會造成終端市場價格震蕩;如果不漲,車企和經銷商就需要自行消化。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是諸多車企面臨的難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助理研究員周毅認為,新能源汽車補貼過渡期后,據測算最多有5萬多元的補貼退坡,預計各大車企會有不同幅度的漲價。
此次補貼調整后,新能源汽車市場將進入新一輪洗牌期,競爭將更為激烈。原來依靠政府補貼的企業和實力較弱的企業很難在更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
專家認為,新能源汽車要在市場上真正立足,本質上還是要靠過硬的產品力和品牌力,以及規模生產下達到與燃油車競爭的成本優勢。
專家表示,規模化銷售和技術提升帶來汽車成本下降,車企已對本輪補貼退坡有所預期,也有多種應對方案。比如,推出新款車型增加配置順帶漲價,或采取自行補貼方式留住市場。因此即便新能源汽車漲價,也會較為溫和。
“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雖有上百家,但市場由少數幾家主要企業主導。”有專家表示,因此未來補貼退坡后,市場價格仍由幾家主要企業的定價決定。考慮到國外品牌加快進入本國市場,預計新能源汽車企業將快速洗牌,實現優勝劣汰。
而多家新能源車4S店提供的信息顯示,當前的促銷和優惠活動均已到期,之后會如何調價還沒有得到具體通知。一些車企也通過官網“吹風”發出補貼退坡通知,讓消費者了解補貼減少將導致購車成本增加。
但總體而言,新能源汽車肯定是車企投資的一個方向,也是轉型的一個重點。車企會通過投資研發新能源汽車去改善經營狀況,市場對新能源網約車也有一定的需求,為新能源汽車的增長提供了較好基礎,因此新能源汽車后期表現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