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流量”
幾乎成為各方爭奪的市場資源。
“流量”的本來含義有兩個:1、流動的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數量;2、在規定期間內通過某個指定點的車輛或行人數量。被互聯網借用后,主要指在一定時間內打開網站地址的人氣訪問量,有時也指手機的相關移動數據。
“流量”思維過時了實際上,簡單來說,“流量”就是人的數量,是個“量”的概念,中國有14億人口,市場龐大,相信很多人和企業都有過這樣的夢想:每個人給我一塊錢,就能實現財務自由了。于是乎,從淘寶小店到互聯網巨頭到各種實體商店超市,人們使用各種手段“吸引人數流量”,而事實上,很多人的確通過“流量”,無論是在網上還是實體,都通過中國的“人口紅利”,掙到了第一桶金。
然而,由于高房價等一系列社會生活問題,有分析稱“人口紅利”即將消失,這個問題有點復雜,但“流量”爭奪的成本越來越高,并且已經遇到了“瓶頸”,也的確成為事實,一個在現有“流量”
下爭奪“質量”的市場節點,也越“回頭客”是檢驗服務質量的核心標準來越清晰:
“流量”思維就是數量思維,就是“GDP思維”,發展初期可以,但不可持續,比如房地產。
“流量”思維升級轉型,就是“質量”思維,是品質思維,是真正可持續發展的思維,比如發展創新型實體,比如“芯片”,比如提高服務質量,比如提倡“以客戶和消費者為導向”的經營思想,比如提出增加“流量黏性”的概念,等等。
沒有品質的產品,根本留不住挑剔的“90后”消費者,隨著“生在互聯網”時代下人群的崛起,很多市場規則和經營思路,包括產品的質量標準,恐怕要有所改變。
增加你的“回頭客”
如今在商場和各種點餐APP上,我們時不時能看到各種網紅店強勢“出道”,層出不窮的新品令人眼花繚亂。然而,面對“靈動的消費新生代”,如何在現有“流量”
上留住他們,才是商家需要重視的“真功夫”。
吉野家是日本的一家快餐店,已有120年歷史,在全球有2000多家連鎖店。它生存發展的理念就是“讓每一個顧客成為回頭客”。它的經營思路堅持三個原則:迅速、美味、價廉。第一個原則體現快餐特性,其實也是社會特性,即現代人的節奏越來越快;第二個是產品特性,其實就是保證質量,當然也包括我們現在不斷強調的食品安全,這是最基本的前提;第三個原則體現市場特性,以價格作為競爭優勢,前提也必須是保證質量。
我們現在一些企業,甚至消費者自身,也普遍認為“價廉沒好貨,好貨不便宜”,這是一種意識偏見,更是一種文化深層問題,需要改變。
日本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曾經歷過從“顧客數量至上主義”
到“顧客消費頻率主義”的經營理念變化過程。也就是說,當“流量”競爭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如果要繼續保持營收水平的提高,擴大銷售額不能再是簡單通過增加顧客數量來實現,通過提高商品的價格和單純降低價格也不現實,而是要在增加常客數量的同時,提高常客上門消費的頻率,其實就是增加“回頭率”。而要實現這一點,就應該像吉野家那樣,堅持以上提到的那個根本經營理念,即“快、好、廉”三原則。
堅持這“三個原則”,據稱吉野家達到了每隔6—7分鐘,就會翻臺一次,保證了它的“流量”;而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是簡化菜單。最初吉野家銷售的牛肉飯除了包含牛肉之外,還有魔芋絲、大蔥、竹筍、豆腐等食材。后來,它的第二代管理者從“顧客到底想吃什么?”進行思考,于是,吉野家牛肉飯的材料只剩下牛肉和洋蔥,其他食材都被去掉了。這樣一來,就節省了制作牛肉飯的時間,也可以縮短為顧客上餐的時間,突出了“快”,抓住的經營的本質。
第二點更值得參考:他們認為,要繼續提高“效率”,最好要記住這些常客的長相以及他們喜歡的口味。這樣不用問顧客想吃什么,就能夠為他們提供“老樣子”
的食物,從而縮短上飯時間。如果按照每天1000人,每位顧客每隔兩天來一次計算的話,需要記住至少2000人的長相以及他們喜歡的口味。這樣的方法或許不太適合人口眾多,流動性大的消費場景,但對于當時的吉野家來說,確實起到了“奇效”。
實際上,這就是真正的“以人為本”。一個企業“回頭客率”高,證明你的產品質量及服務質量,不僅高,而且穩定,這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