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區政府啟動鐘鼓樓廣場恢復整治項目以來,受到社會各界關注。規劃范圍內的66個院落是否具有保留價值、鐘鼓樓廣場的規劃方案以何為據、修繕改造后的鐘鼓樓廣場將以何種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昨天,針對社會各界以及文保人士關注的問題,東城區政府組織包括區房管局、住建委、風貌保護辦等多個部門專門召開新聞發布會。東城區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鐘鼓樓廣場搬遷的66個院落均無文物價值,周邊騰退民居將保留四合院形態,不會商用。
記者了解到,鐘鼓樓廣場修繕整治項目自去年12月12日啟動,截至目前,已有38戶居民簽約搬遷。在簽約期間內未搬遷的,將按照建設部門的統一規定依法進行后續工作。目前規劃一稿已經“出爐”。
是否文物:
最“老”房子建于民國
自此項目啟動以來,網絡上便出現質疑聲音,很多網友認為周邊的民居也都是“老房子”。對此,東城區房管局負責人解釋,搬遷范圍內的房子,絕大部分是上世紀70年代后翻修改建的,即房齡僅為四十載,最“老”的房子不過是民國時候建的,還有近兩年修建的,既不是文物也沒有歷史價值。
東城區建委負責人介紹,此次鐘鼓樓廣場整治行動中,據不完全統計,私搭亂建的面積為3000多平方米,幾乎趕上了正規房屋的總面積4700平方米,這部分未登記的房屋將不會享受房屋拆遷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