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衛生監督部門打擊無證行醫行動的持續開展,社會上的無證黑診所有所收斂,但在一些農民工聚集的地區,這類黑診所仍存在關了又開,屢禁不止的現象。
國慶節期間,筆者在北京暗訪了幾處建筑工地附近及城中村診所。發現黑診所依然存在,且問題多多,這顯然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社會問題。
位置隱蔽的個人診所
幾天前,在北京昌平區小湯山鎮一家溫泉工作的農民工胡樹雨得了重感冒,他在附近一家私人診所花了不到3元錢買的退燒藥,吃后休息了兩天,病好了。像胡師傅這樣的打工者一般感冒發燒實在扛不過去了,才會就近找私人診所瞧瞧。因而,在這個打工者聚集的村莊周圍,私人診所不止一二家,口碑好的診所價格不貴,生意也都不錯。
在豐臺區潘家廟村,一條胡同口的電線桿上用醒目的紅油漆刷了一個十字,箭頭指示著方向。筆者順著箭頭走上百米拐彎后再走一段,紅十字又出現在眼前一排平房的墻面上,上面寫著“有事請先打電話”和一個手機號。
撥通號碼,走出一位“便衣大夫”,將筆者帶進一間屋子。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內,擺放著一張單人床、兩個舊沙發和一個玻璃柜臺,里面的一些空藥盒和沙發旁兩個放吊瓶的輸液架,似乎就是這家個人診所的全部家當。這里開的藥都是散裝,不見市面上的正規包裝,很難得知其進藥渠道。
且不說大夫的看病水準如何,這樣的醫療環境和設備實在令人難消隱憂。筆者在這家隱蔽的診所停留期間,沒有見到有患者來求醫,詢問后才了解到,只有到了晚上,這里才有病人。
在豐臺區馬家樓的城鄉接合處,有一些特殊的診所白天收起招牌、掛上簾子,到華燈初上時才開門看病。筆者了解到,這些偷偷摸摸營業的“夜診所”是“黑診所”遭到嚴打整治后的產物,實質換湯不換藥。
據介紹,“夜診所”的顧客群相對固定,都是在周圍租房子的住戶,大多是外地農村的來京打工者。他們能找到夜診所看病,基本是靠鄰居朋友的“口口相傳”或通過同鄉介紹“慕名而來”。
“白天要打工干活,只有晚上才有空。大醫院咱可看不起,小診所便宜又方便”。在建筑工地當小工的老劉說,他媳婦現在附近的市場擺地攤賣菜,夫妻兩人平時有個頭疼腦熱的都在租房周圍的“夜診所”看。在他們眼里,去診所看病怎么也比自己去藥店買藥來得專業、放心。這份盲目的信任助長了“夜診所”的不規范經營,使其有了屢禁不止的市場空間。
“幾十元治感冒看不起”
小李和老張分別來自河南和四川,在朝陽區定福莊內的一處建筑工地干活有大半年了,項目為了趕進度經常連夜施工,兩人忙里偷閑出來抽根煙,順便歇歇腳。
被問到平時去哪里看病時,不到30歲的小李師傅說:“平時不愛生病。出來干活的都是能吃苦的,一點兒小毛病扛一扛也就過去了,哪有錢老往醫院跑。”
雖說身體強壯,一年到頭也免不了感冒、發燒、鬧肚子這些小病,他們常常是到周圍藥店買點便宜藥應付。不過也有上醫院的時候,小李給筆者展示了他腿上的一道疤,“這就是在醫院治的,工地干活時劃了個口子,大夫問是不是工傷,我說是,結果縫了一針,花了我200多元呢。”
筆者問:“在建筑工地從事危險工作沒有任何醫療保障嗎?”小李說:“保險說是有的,但是沒人去報,好幾個部門跑下來也許還報不成。再說羊毛出在羊身上,今天給你報了,這錢遲早是要東扣西扣找回去的。”
在旁一言不發的老張告訴筆者,從前他都是去私人小診所看病,但現在這個工地附近沒有小診所了,他一般就去醫院或衛生所,一個小感冒就花去幾十元錢總讓他覺得“太貴了、不劃算”。老張還說,有些私人黑診所很害人,他大姨子當初感冒在一家黑診所輸液,還沒輸完人就過世了,無證大夫畏罪逃跑,至今官司還未了結。
即便存在如此巨大的安全隱患,也阻止不了囊中羞澀的農民工去黑診所看病的腳步,在他們看來, 價格便宜、地點方便、沒有診斷費、可以零散拿藥等,是黑診所吸引人之處。
解農民工看病難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只有具備了《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醫療機構才能對外開放營業,且診治醫生需持有《醫師執業許可證》、護士需持有《護士執業許可證》等。
這些診所之所以被稱為“黑診所”,從經營上來說,它不具備上述的各類證件;從診療上看,它的行醫范圍也沒有經過衛生行政部門的批準;從醫療行為來講,它的診治設備及醫療藥品也不符合衛生部門的要求和標準。所以,在黑診所看病就診,患者處于缺乏醫療安全的治療環境中,這無疑與其治疾病求健康的初衷背道而馳。
解決農民工看病難問題,其難度不言而喻。需要衛生監督、公安、工商等部門聯手打擊黑診所,規范市場秩序,但單純打擊黑診所只是治標不治本,如何盡快為農民工建立相對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才是關鍵。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針對農民工等流動就業人群的醫療保障問題表示,國務院近期的實施方案已提出,在城鎮能夠穩定就業的農民工要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其雇主要承擔繳費責任;沒有條件參加職工醫療保障的,可以參加務工所在地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或參加原籍所在地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至于已經參加了家鄉新農合又到城里來打工的農民工,他們的醫療費用報銷問題,有關部門正共同研究制度之間的銜接和互通的政策。
如果有朝一日廣大農民工享受到了相對完善的醫療保險,醫療資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不復存在,曾經遍地開花的黑診所又如何不倒閉關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