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規劃的核心內容就是轉型。面對中小企業困境,很多專家都提出通過升級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升級的提法理所當然。但翻開歷史,產業升級、企業升級的提法由來已久。但真正升級成功的,又有哪個產業或哪個企業呢?
中小企業的艱難升級之路
杭州市一家成立了長達24年的汽車用品制造公司目前也面臨著一些難題。
凱子(化名)在這家公司工作近10年時間,對目前公司的困境表示有些無奈。凱子對本刊記者說,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以外銷為主。
經歷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后,本以為公司發展可以再次進入一個穩定發展時期。但未想到的是,自去年年底以來,人民幣的不斷升值,以及房屋成本、用工成本的不斷增長,使公司的利潤率越來越低。目前是有訂單也不敢做,做的越多,虧本越多。
凱子表示,從去年底以來,老板多次表示出對成本居高不下的憂慮。為了降低成本,老板想了很多辦法。包括減少員工,降低工資成本等,但工廠依然沒有太大起色。老板最后急得實在沒辦法,就做出了轉產的決定。
目前,已經在安徽某地物色到一處廠區(相對于杭州來說,其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都要低很多),并且已經開始生產。原有的廠區雖然還在生產,但也只是為了滿足那些老客戶的需求,不至于讓這些老客戶流失。與此同時,老板則是將更多精力放在關注經濟走勢和國家政策上,閑得無聊的時候,就成天打麻將消磨時間。
凱子很無奈地表示,老板并不是沒錢,其手頭現金就高達1200萬。但這種情形下,誰敢投資呢?
凱子說,“想當初,老板也是意氣風發,躊躇滿志,起早貪黑,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了今天。老板文化程度并不高,但為了和老外打交道,現在的英語水平只能用精通來說。”在他看來,老板身上有著典型的江浙商人的優點:精明、能吃苦、勇于奮斗。
靠生產椅套和腳墊就能夠達到1200萬的現金流,這個廠的規模可想而知。一定程度上說明這個老板是非常有能力的。
對此,本刊記者問凱子,單純地做加工貿易肯定沒出路,老板沒想過轉型或升級嗎?凱子表示,當然想過,而且還實施過。
早在幾年前,老板想創出自己的品牌,招了很多設計人員,計劃在研發方面進行大投入。可惜,好景不長,這些設計人員錢拿了不少,似乎也很賣力,但就不見出成績。都是辛辛苦苦賺來的血汗錢,看到這種狀況,老板忍無可忍,就裁掉了研發部門。從那以后,公司又回到了單一做加工貿易的生產企業。
經歷了2008年的中小企業倒閉潮,國內絕大多數中小企業老板都認識到:單純搞加工貿易,是沒有出路的;應該創立自己的品牌,但那是談何容易的事兒。
微型加工企業升級最難
如果說凱子所在的企業,與客戶談判合作時,還是有一定話語權的話,那么,我國更多的作坊式的微型加工制造企業的升級,則是最難。
本刊記者特意走訪了廈門地區的一些微型加工企業,主要包括餐具、模具、板材等類企業。這些企業的普遍特點是規模很小,以代工生產為主。對于國內企業普遍反映的原材料價格上漲問題,反倒不是很敏感。另外,這些企業大多不涉及出口業務,所以受危機影響也不大。
但很多企業主向本刊記者反映,上游企業的倒閉,使他們現在也有危機感。他們只是掙點辛苦錢,對未來的前途也很茫然。一位企業主說,“我們這一行其實很簡單,誰都能干,隨便教兩天就行,沒什么技術含量。很多都不是成品,需要拿回工廠繼續加工。”
對于這些企業來說,既沒有資金也沒有技術,升級更無從談起。
對中小企業升級的反思
或許,很多中小企業老板還在抱怨,自己不夠聰明,自己付出不夠,致使企業長期做這些低端的加工貿易,將命運交給別人手里。殊不知,在目前的國際分工下,別說我國的中小企業了,就是大型企業搞升級,也都是非常艱難。
發達國家將產業鏈中最低端的加工制造環節安置在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其它方面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就已經極大地限制了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的升級之路。在資金缺乏、不懂技術,又不擅長管理的前提下,談中小企業升級,顯然不現實。相對于資金難題來說,缺乏設計人員和管理水平低下,更是限制升級的主要因素。
另外,做好制造真的就沒有出路嗎?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必須要有制造環節,制造應該同樣可以影響產品的最終利潤。要知道,高級技工的收入,要遠遠大于研發人員的收入。凱子所在的企業,通過降低成本而求活,是否比升級不成、悲壯地死去要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