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市場的標準在哪里
由于缺乏監管和行業標準,早教市場課程五花八門,家長選擇時常常無所適從。無論是收費還是偏重知識的教育內容以及簡單機械的教育方法,目前不少早教機構對家長都有誤導,“課程開發混亂,缺乏體能的鍛煉、人際交往和人格發展的培養。現在很多1歲不到的寶寶就開始學英語,這太可怕了。”
早教市場如火如荼卻又亂象迭出。據統計,目前中國嬰幼兒有1.08億,在持續高增長、80后父母思想新潮、國人重視教育等因素的推動下,早教市場成為一個達到“萬億級別”的產業。
然而,針對中國0~3歲嬰幼兒的早教現狀,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劉云艷女士說:“中國目前針對0~3歲嬰幼兒的教育研究卻幾乎是空白!
老師講故事,小朋友不買賬
上周末,1歲4個月的牛牛被媽媽帶著去參加一堂早教體驗課。老師講的是藝術課,來上課的只有3個一歲半左右的小朋友。老師先是拿出一本英文彩繪書,用英語引導孩子們認識書上畫的小動物,可是,任憑老師怎么繪聲繪色講解,3個小朋友就是不買賬。老師有點無奈,但還是堅持講完了一本書。
圖畫書看完了,老師又拿出一堆五顏六色的塑料小杯子和小勺子,教小朋友們用杯子對敲,用小勺敲節奏,幾個小朋友對這個環節挺感興趣,大有不把杯子敲破不罷休的勢頭。一位媽媽看著孩子敲得起勁,在一邊不時地給他們鼓勵和夸獎。老師也說,通過這樣的練習,能提高寶寶對色彩和音樂的認知。老師的理論一套一套的,但看著兒子敲杯子時的“狠樣”,牛牛媽總覺得有點不能理解:難道就這樣胡亂敲幾下就能培養出寶寶的藝術感覺了?
早教市場為萬億級產業
據權威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嬰幼兒有1.08億,其中0~3歲嬰幼兒保守估計有7000萬。在中國GDP持續高增長、后父母思想新潮、嬰幼兒早教需求升級、國人重視教育等因素的推動下,孕育出一個萬億級產業。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嬰童市場需求至少在1萬億元,2015年則可能達到2萬億元規模。
作為北京最早開設早教機構的資深人士賈軍,已經在這個領域摸爬了11年。“做的時間越長,膽子就越小。早教是一個良心產業,要對孩子的未來負責。”在賈軍看來,目前的早教市場已進入一個迅猛發展階段,由于沒有嚴格的行業準入標準,整個市場仍存在辦學水平參差不齊、管理不規范等問題。
#p#副標題#e#
“早教”市場的標準在哪里
0~3歲早教理論研究是空白
2011年初,國內一本專門針對0~3歲寶寶的專業期刊推出,然而組稿難卻讓雜志社大傷腦筋,“我們跑了很多高校,卻發現國內針對這個年齡段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非常少,也不系統,3歲以前嬰幼兒教育理論研究幾乎是空白。可以說快一年了,我們感覺還處在荒地!”
對此,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劉云艷女士也深有感觸。她告訴記者,“目前,從事0~3歲早教的相當一部分是商業化機構,他們對0~3歲的孩子應該關注什么,缺乏科學的了解,只是片面地看家長需要什么就給什么,沒有引領,因此造成了早教市場的混亂。
劉云艷指出,現在大多數早教機構是民營性質,市場化運作是它的特點,但怎么尊重孩子發展的規律、發展的水平,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則有待提高。無論是收費還是偏重知識的教育內容以及簡單機械的教育方法,目前不少早教機構對家長都有誤導,“課程開發混亂,缺乏體能的鍛煉、人際交往和人格發展的培養。現在很多1歲不到的寶寶就開始學英語,這太可怕了。”
0~3歲保育老師很稀缺
雖然幼教專家一致認為,0~3歲的孩子親子教育尤為重要,但眼下相當多的父母忙于事業,平時無暇照顧孩子,只能托付給長輩,而其中教育代溝又成了新的問題,所以除了把3歲以前的孩子放到早教機構外,很多人選擇上幼兒園的親子班。但教具與玩具的開發與制作陳舊落后以及保教師資缺乏考量的標準和完整的培訓體系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不要以為幼兒園的老師一定能搞定小小孩,雖然早期教育嚴格說來針對的是0~6歲的孩子,但目前我國高校對早教老師的培養集中在3歲上幼兒園以后,0~3歲的師資幾乎是被忽略的。”劉云艷說起這點頗為擔憂,而也有專家指出,在幼兒園人多為患的情況下,現在一些親子班已成為幼兒園孩子擇校的手段之一,上了親子班上該校小班的幾率更大成了潛規則。劉云艷不贊成過早把孩子送到外面,讓他們面對分離的焦慮,“這個年齡的孩子親子教育太重要了,比如講到顏色,媽媽完全可以通過生活中的對話來引導孩子,比如說‘我要那個紅蘋果’‘那個藍色氣球很漂亮’,孩子自然而然就有了分辨顏色的本領。社會也可以培養家庭指導老師,定期到社區對家長進行培訓。”
市場規范至少還需5年
近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年)》正式公布,學前教育首次作為一個獨立章節被列入國家教改規劃中,“重視0~3歲早期嬰幼兒教育”首次提出并被放在重要位置。
賈軍認為,這一消息對于整個早教行業而言無疑是個利好,意味著國家將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扶持力度。早教行業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也將面臨一個重新規范、洗牌的過程。一些管理混亂、課程不成體系的機構將在市場中逐漸淘汰,而達到這一目標,至少還需要5~10年。
#p#副標題#e#
孩子接受早教有必要
幼教專家指出,一定要認識到學前教育的重要性,讓更多的孩子可以接受到學前教育,但中國的父母普遍缺乏育兒經驗,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專業,缺乏系統性。
0~3歲是腦發育最快的時期,如果能找到合適的教育方法,對孩子將來的發展受益無窮。在國外,有80%以上的孩子接受早教,而在中國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接受早教的孩子比例也僅有20%~30%左右。
據一份調查顯示,家長為寶寶選擇早教機構的首要考量因素中,有30%的人選擇離家近,25%的家長選擇環境好,的家長選擇聲譽高,12%的家長選擇課程好,10%的家長選擇老師素質高,其他因素占6%。超過半數的家長對地理位置、上課環境等硬件設施較為看重,加上經濟承受能力等考量因素,目前大約只有15%的嬰幼兒接受早教。
早教市場的誤區
誤區1:課程迎合家長。
目前的早教市場魚龍混雜,培訓內容也五花八門。一方面,這樣的課程設置迎合了家長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早教市場的不規范。
專家認為,教育的本質還是應該回歸到孩子的原本需要上,不能只一味迎合家長。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求不一樣,家長在選擇培訓內容時也應多從孩子的發展來考慮。
誤區2:選擇動機盲目。
家長在選擇早教機構時也很盲目,沒有標準可循。有的只看規模、看硬件,只要是設立在大商場、高級寫字樓,裝修豪華的就一定是好的,對于師資和培訓內容要求甚少。賈軍認為,早教機構并不一定非要以地段、裝修為標準,關鍵還在于軟件。開設在大商場、高級寫字樓的早教機構,收費標準也會相應提高,因為商家勢必會將高昂的租金成本轉嫁到家長身上。
誤區3:相信早教神話。
現在,很多早教機構都恨不得承諾給家長培養出一個天才。實際上,早期教育與小學、中學教育一樣,都是幫助孩子養成行為習慣并培養他們的認知能力。
一個規范的早教機構,它所選擇的培訓內容一定是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
培訓的主體不僅是孩子也包括父母,父母應通過陪伴孩子上早教的過程,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創造符合孩子的成長環境。
莫違背孩子身心發展規律
家長選擇早教產品時通常只注重寶寶對產品的即時反應和短期效果,而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款來自日本的育兒用品在其光盤錄制拍攝時為了獲取“好”的效果,甚至不惜請4歲的孩子表演2~3歲孩子的學習內容……目前市場上的書籍、玩具、動漫產品正是“把握”了家長的這些“需求”,在產品研發和設計過程中將“教育表現”變為“教育表演”。
這些產品多以DVD光盤為主,成本很低,卻動輒標價數百,甚至上千元。專家認為,這實質上已經違背了孩子身心的發展規律,不但幫不了孩子,反而可能耽誤孩子。
真正的早教產品應該是展示寶寶真實的“教育表現”,而不是“拔苗”和“粉飾”過后的“教育表演”。
#p#副標題#e#

“早教”市場的標準在哪里
早教市場的各式課程
1.感知膠水面粉。
課程介紹:這個課程主要是訓練孩子的感知和表達能力。老師給參課的孩子們全身涂上膠水或是撒滿面粉,讓孩子感知膠水或面粉在身上的感覺并描述出自己的感受。
早教中心宣稱:為保證孩子們安全,所用膠水均為無刺激性、不會給孩子帶來傷害的進口膠水,進行活動的教室地面事先會鋪上軟海綿,防止孩子因站不穩摔倒而引起碰傷。課程結束后,孩子們可以到盥洗室,把膠水或面粉洗干凈。
家長反饋:
正方——可以釋放孩子天性。
顧女士覺得這種課程很新鮮,可以直觀刺激孩子的表達欲。她說:“我是通過朋友介紹才知道還有這樣的課程,覺得挺有意思,就決定帶孩子去玩玩!
因為這個課程不允許家長參加,我們只能在教室外看。我感覺孩子被全身撒滿面粉后特興奮,還跟別的小朋友互相撒著玩,話也多了!”顧女士回憶道,有一次我們在家包餃子,孩子就對面粉挺感興趣,一個人玩了半天,弄得一地都是,還被我數落了一頓。
現在想起來,這就是孩子的天性,卻因為一些客觀因素被家長們遏制了。所以像這種家里沒條件進行的課程,多來參加,能讓孩子的天性得到釋放。
反方——多接觸大自然更好。
劉女士認為這種課程有些嘩眾取寵,實際意義并不大。家長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讓孩子體會到相同的效果。劉女士覺得,其實這種鍛煉孩子感知能力的課程,家長也可以自己創造,“把膠水涂在孩子身上和讓孩子在泥土中玩耍,產生的教育效果差不多。通過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等方式培養孩子的感知能力,是最天然的一種做法。”
2.獨立的水立方。
課程介紹:這個課程主要針對1歲以下的低齡幼兒鍛煉協調能力所設置。由于這個年齡段的幼兒不適合在成年人的游泳池及兒童泳池游泳,所以一些早教機構會特別給他們提供一個獨立的戲水空間。這個獨立的“水立方”大約一米見方,幼兒可以在這個獨立的微型泳池中戲水。
家長反饋:
正方——訓練協調性事半功倍。
“在知道這個課程前我就買了幼兒游水的小泳池,讓孩子在家里游泳。但每次都興師動眾,效果還不理想。在家游一次泳要費很多水,孩子可能只游幾分鐘就不玩了!弄得滿地都是水不說,還得費勁收拾。”聽說這個課程后,陳女士馬上帶著孩子去體驗。“這種早教設施每個獨立的小水池都是循環蓄水,很干凈!而且室內保持恒溫,不會擔心孩子感冒。游完泳還能在旁邊專門設置的區域練習爬行,地上設置了各種障礙物,對訓練孩子的協調能力很有幫助,這些都是家里做不到的。相信這種‘水陸兩棲’訓練對孩子的協調性事半功倍!”
反方——游一次水的價格太貴。
對于獨立“水立方”這個專業幼兒戲水設施,楊女士表示太不經濟,在家里完全可以解決。她說,“其實買個幼兒游泳池在家里讓孩子游泳,跟給他洗澡沒什么差別,也不是很麻煩。因為寶寶還很小,游不了一會兒就堅持不住了,外邊很多專門提供幼兒游水的地方都是按次收費,一次只游幾分鐘就要幾十塊錢,太貴!”
#p#副標題#e#
3.閃卡。
課程介紹:閃卡是用閃示的手法向寶寶快速傳達信息,刺激幼兒大腦相關神經。通過學習,孩子快速提高悟性和情商,培養良好的學習能力。
閃卡包括右腦圓點卡、數字卡、國旗卡等很多種類,適用于不同年齡的幼兒。以國旗卡為例,家長或老師拿出幾張印有各個國家國旗的卡片,以閃示的方式,快速展示給幼兒并告知都分屬哪些國家,然后再檢測孩子是否記住國家對應的國旗。
家長反饋:
正方——持之以恒就會有驚喜。
嚴女士認為,只要持之以恒地堅持這個教程,孩子會給家長意想不到的驚喜。她說:“我是聽了很多家長都說有效果,才打算試試。那么多家長都說有效果,沒有理由我的寶寶不行啊!堅持了一段時間,寶寶就給了我驚喜,他現在經常能從大人看的書里找出幾個他認識的字,以很驚奇的語氣告訴我那是什么!”
看到成果的嚴女士也開始研究閃卡的書和資料,她覺得這個大腦神經通路的連接還真是需要日積月累,“有時候新訂的閃卡還沒到,我也會用自制的卡繼續教程。我也不是想讓他認識多少字,看重的就是閃卡里說的開發右腦。
看著孩子的小嘴巴越來越會說話,而且還會發揮想象力,真的覺得心里甜甜的!”
反方——對孩子學習效果存疑。
對于閃卡的神奇,王女士則覺得不太靠譜。王女士陪孩子上早教課時意外發現這個課程,因為好奇,當時就讓兒子體驗了一把。老師拿出幾張印著國旗的卡片,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國家,很快在孩子眼前閃過后再問他國旗是哪個國家的。連我都記不住,別說還不到一歲的孩子了!王女士在看過一些資料后認為,“閃了這個就能變成天才?我有點懷疑。”
家長反饋:
選擇親子班切忌功利
劉女士作為某媒體編輯,認為現在很多早教課程的設置都是在利用家長的獵奇心態。有的家長認為這個課程沒見過,挺新鮮,就報名讓孩子參加,也不管適不適合孩子。“我個人認為,沒有必要一定讓孩子參加親子班,玩沙子長大的孩子和玩膠水、面粉長大的孩子差距會有多大?”
劉女士認為,孩子就應該在自然的環境中長大,少一些人為干擾,在現實中慢慢適應生活。“比如,在郊區農場租一塊地,讓孩子親自參與耕種,體驗播種、收獲的過程。這種貼近自然的實踐活動比任何課程都來得有效!”
劉女士同時表示,如果一定要選擇親子班,也應盡量選擇設置常規課程的親子班。現在一些設置了“特立獨行”課程的親子班往往價格不菲,這種高價的親子班無形中成為家長們炫耀自己教育方式的新途徑。
劉女士介紹說,“家長們在接送孩子時談論最多的就是‘最近又給孩子報什么班了?費用多少啊?’這樣的話題。
而內容獨特、價位又高的課程無疑是家長互相攀比的工具。”因此,家長們在選擇親子班時一定切忌功利化,從孩子自身特點出發才是第一要務。
專家觀點
首選品牌結合興趣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李金朝認為,家長在選擇早教機構時,首先應考慮有品牌、有資質的機構,因為這類機構經過長時間發展相對比較成熟,可信度和師資水平比較有保證;同時,還應結合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在孩子喜歡的前提下,幫助他們做好選擇。此外,還可咨詢周圍參加早教的家長朋友,機構好不好還要看口碑。
早教產品在幫助家長開發孩子智力方面起到一定補充作用,尤其當前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備受父母長輩的寵愛,缺乏與人溝通、分享、獨立面對困難的能力,到早教機構與同齡的小朋友交流,有助于孩子社會性的培養。但是家長不能只依賴早教產品完成對孩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