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消費者面對市場上企業和商家打出的各種“健康、綠色、生態、節能、省電”等五花八門的廣告,以及各種各樣的新鮮概念,消費者不但很難弄清楚,反而是沒了主心骨會有一種“找不著北”的感覺,不知該怎么選擇才好。
與此同時,個別廠家由于在技術力量、資金實力、產品質量等方面沒有優勢,在熱銷“節能”產品中打擦邊球,通過混淆概念、以假亂真等手段來迷惑消費者。
消費警示:
1.模糊概念。電冰箱每日耗電量不但與電冰箱的有效容積有關,還與使用環境、開門次數、內存物品的數量和種類等諸多因素有關,拋開這些因素只宣傳每日耗電量,意義不大。
2.虛張聲勢。某些企業宣傳自身產品有多項節能技術、節能理由,試圖夸大節能技術數目來迷惑消費者,但就是不說節能的效果,也拿不出權威部門的認證或實驗數據。因此,消費者選購節能家電時不要只看節能技術的數目,還要看是否有節能效果的實驗數據。
3.極致對比。在空調促銷中常見類似的數據對比:如購買一臺某品牌節能空調,若按平均每天使用6~8小時來計算,一年能省電費一兩千元;兩年下來,節省的錢就能再買一臺節能空調了。這種數字對比玩的就是個“極致”,誰會一年四季天天開空調達6~8小時呢?
4.引誘類比。某等離子電視的廣告宣傳中宣稱“耗電量小于普通臺燈”,其銷售者的解釋是按等離子電視機一天用1個小時,而臺燈一天用8個小時來進行測算的。其目的就是使消費者被其誤導性內容所吸引,繼而產生購買欲望。
5.以偏概全。有的家電品牌因為個別型號通過了節能認證,就宣傳該品牌家電全部為節能產品,消費者不了解其中真相,往往就會輕信廠家的宣傳上當受騙。
6.兩難選擇。節能也不是衡量產品的惟一指標。不少冰箱廠商單純強調節能,而且“要節電就得減凍力,要凍力就要多耗電”,讓消費者陷入兩難的境地。
所以,消費者在選購節能產品的時候,一定不要完全聽信銷售人員的一面之詞,遇到模糊不清楚的地方多問幾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