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以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為犯罪手段的黑灰產業鏈被打掉,70余名涉案人員被浙江新昌縣法院判處刑罰。
爸媽手機“中毒”
去年8月,浙江紹興新昌縣的小朱給外婆買了一臺老年機。他在網上營業廳給手機換套餐時,發現接收不到驗證碼,但將電話卡裝到自己的手機里,驗證碼卻能正常接收,他懷疑是外婆的老年機被裝了木馬,隨即報警。
接警后,新昌警方展開初查,經過檢測后發現小朱外婆的老年機被植入了木馬程序。驗證碼被木馬程序截獲后發往了深圳的一家科技公司,警方還發現這個現象并不是個例,他們相繼檢測了20多臺同款老年機,都發現了相同現象。
鑒于案情重大,紹興、新昌兩級公安機關成立了由網安部門牽頭的“8·12”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專案組,在查明了整個犯罪團伙的組織框架后,趕赴深圳將這家科技公司的所有涉案人員“一鍋端”。
據這家公司的負責人吳某供述,公司在經營中發現老年機使用人數較多,老年人又不熟悉手機操作,套取他們的個人信息更方便、更隱秘。于是公司開發了裝有木馬程序的移植包,與多家老年機主板生產商合作,將移植包植入主板之中。一旦電話卡插入老年機里,木馬程序就能獲取手機號碼等信息,還能自動攔截驗證碼,傳輸至后臺數據庫,也就是所謂的“對碼平臺”。
公司由專門人員從事對碼工作,確保每個驗證碼和手機號碼一致,以便進入下一個流通環節……
犯罪團伙下一個目標是兒童電話手表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吳某的公司除了使用少量非法獲取的手機號碼和驗證碼自行進行APP注冊、刷量獲利以外,絕大部分都出售給了像“番薯”平臺這樣的公民個人信息“批發商”。
這些平臺是這條黑色產業鏈里的重要一環,在“行業”里被稱為“接碼平臺”。他們從吳某這樣的公司低價購入個人信息,通過QQ 群、微信群加價出售給“薅羊毛”的團伙和個人,從中賺取差價牟利。
一臺臺老年人手機、一條條手機號碼和驗證碼,公民的個人信息就這樣進入了黑市場,再被層層買賣、使用獲利,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張非常龐大的犯罪網。
童某就是“薅羊毛”的一員,屬于犯罪鏈的最下游。從2019年3月開始,童某在網上做“兼職”。短短5個月時間,他利用非法購買的6000余條公民個人信息“薅羊毛”,賺了7萬余元。
近日,經新昌縣法院審理認定,通過這些“帶病毒”的主板,吳某的公司非法控制老年機達330余萬臺,獲取手機驗證碼500余萬條,出售獲利竟有790 余萬元。
那么這些“薅羊毛”的團伙和個人,又是如何利用這些購買的手機號碼和驗證碼賺錢的呢?經深入調查發現,這些團體和個人,利用電商平臺給新注冊的用戶發放優惠券、新人紅包等機會,領取后變現換錢。也有一些人通過注冊的大量賬號在APP中刷點贊數、刷流量賺錢。
誰又能意識到,這些人輕松賺大錢的背后,卻是數百萬條公民個人信息被非法獲取、倒賣、牟利。更可怕的是,吳某在供述中提到,下一步,公司已經準備“進軍”兒童電話手表……
手機中毒的8種跡象
那么,怎么辨別手機有沒有中毒呢?信息專家表示,當手機出現以下8種跡象的時候,說明很可能已經被病毒侵入了。
1.手機非人為的自動操作。如果平時手機在無任何人為操作的情況下,自動的關機或重啟、自動撥出電話或發出短信,那你一定要注意了,很大概率是中毒了;
2.沒有使用也會異常發熱。如果手機在低速運行或不使用的情況下,手機發熱嚴重,甚至摸起來發燙,很可能已經中毒了,因為病毒軟件會占用手機運行內存從而導致發熱;
3.通話期間突然中斷或掉線。有些病毒會對手機通話質量造成影響,如果通話經常性地中斷或掉線,在排除信號不佳的情況下,很可能是手機中毒了;
4.不斷彈出廣告窗口或軟件信息。如果手機屏幕上不斷彈出廣告窗口或軟件信息,這可能是由于誤操作下載了包含廣告的APP或者點擊過不明鏈接的網站;
5.手機耗電比平時快得多。如果發現手機消耗的電量比平時快很多,這說明了手機可能中毒了,病毒軟件在后臺運行,占用手機內存,從而導致電量的消耗;
6.手機出現不明APP。如果發現手機莫名其妙的出現自己沒下載過的APP,那就可能是手機中毒了,病毒可能在控制你的手機下載安裝軟件;
7.流量使用情況異常。如果發現手機數據流量使用明顯增加,可能就是手機中病毒了,一些來源不明的APP會偷偷在后臺運行,偷走你的流量;
8.出現惡意扣費情況。如果發現手機卡資費出現異常,或者其他賬戶出現異常扣費,就說明手機可能中毒了,有些病毒可能每次只會發送一兩條信息,但有的病毒甚至會直接盜刷我們手機里的錢財。
為了避免發生,《中國質量萬里行》建議用戶在平時使用手機時盡量做到五個“不要”,即不要隨意點擊自動彈出的廣告頁面,不要隨意下載安裝來路不明的APP,不要隨意點擊信息中的圖片鏈接,不要隨意連接公共場合的免費wifi,不要隨意掃描來源不明的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