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基因檢測”一直挺火,有些人把基因檢測宣傳的天花亂墜,還有人說這個能檢測到孩子是否有某方面的天賦,更有商業機構說“解碼生命秘密,預知未來健康”,把這基因檢測推到了無所不能的神壇。
真正的基因檢測,不是騙局,是科學。但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很多商家卻已經比科學家先行一步,賦予了很多它本不具有的功能,孩子、老人、潛在病人……很容易被忽悠。
騙局一:買保險送檢測,刺激再次購買
“基因”給人一種高大上和時髦的感覺,所以不少保險公司會以基因檢測作為增值服務,吸引消費者購買保險。
目前,保險公司贈送的大多是消費類的基因檢測,客戶操作起來非常方便,只要在家里收集好唾液樣本,寄回檢測機構就能收到詳細的基因報告。
這類基因報告包含的項目非常廣泛,一般會包含:疾病風險、祖源分析、皮膚特征、營養代謝、藥物代謝、運動基因、個性天賦等。
如果基因報告提示我們患有某種疾病的風險很高,很可能會刺激我們再次購買保險,這大概就是保險公司的如意算盤。
但由于目前基因檢測市場還不夠規范,很多東西都還沒有統一標準。在網上甚至有不少網友發帖說,“不同機構對同一個項目的檢測和解讀結果居然是相反的,不知道到底要信哪個……”
所以,消費類基因檢測可以做,但是對于檢測結果也不必過分較真。
騙局二:瞄準少年兒童,測試潛在天賦
一口唾液,就能測出孩子的天賦。很多基因檢測公司,聯合早教機構、培訓機構,準確地把握了家長們的心思,“閱讀能力”“音樂天賦”“運動基因”,甚至“人際交往能力”,都能通過基因檢測測出來。
這些看似“無所不能”的基因測序項目,實際上不少是商業利益驅動下的“高科技陷阱”。所謂基因測天賦,主要依靠消費者提供的基因樣本與公司的樣本數據庫進行比對。如果孩子某個基因表現優良的話,就認定其在一些方面有特長、有天賦。這種所謂的“天賦基因”檢測,有兩個最大的漏洞,其一,故意混淆了統計學上的“關聯關系”與“因果關系”;其二,避而不談后天環境對人的重大影響。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有音樂天賦基因,但是后天不努力練習,估計成為音樂家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而如果沒有音樂基因,但是熱愛音樂,難道就不能拼盡全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嗎?
對此,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科研部主任胡亮表示,孩子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而環境的作用更大。一些天賦基因檢測項目,不過是對某些基因功能相關性初步研究成果的曲解和放大。只檢測特定的基因就斷定孩子是否有天賦完全不靠譜,絕不能因此就給孩子貼標簽。
騙局三:盯上孤獨老人,兜售保健產品
2016年8月,一名江蘇江陰老人,花了30多萬買了六大本看不懂的“基因檢測報告”后,跳河自殺。老人給全家購買了整套基因檢測服務后,老人收到的報告顯示:在宮頸癌、膽固醇代謝、系統性紅斑狼瘡、阿爾茲海默癥等癥狀上遺傳危險系數過高。報告提供的方案,則是購買某品牌的保健品。
在購買數萬元“這輩子都吃不完”的保健品后,老人意識到自己可能上當了。絕望之中,選擇了跳河自盡。忽悠老人的一套打法,其實和賣保健品是一個路數,親情攻勢+嚴重性威脅+效果夸大。
老人的悲劇證明了基因檢測狂歡的另一面:不夠嚴謹科學的基因檢測,正在淪為不恰當的工具和不合規的營銷手段。在基因檢測行業里,有些公司都轉型采取和線下保健品、體檢中心、醫療機構、美容會所等等機構合作,走一條B2B2C的模式。為保健品公司的客戶提供有特殊目的的基因檢測服務,已經逐漸成了很多創業公司的核心模式。
騙局四:誘導潛在人群,預測基因疾病
市場上很多基因檢測機構根本就缺乏必要的資質,然而他們吸引消費者的手段,則是夸大諸如高血壓、老年癡呆(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基因檢測。相關機構會告訴你:攜帶高風險基因型的人,在同樣生活環境及習慣下,發病率高出常人數倍。
但真實情況則是,以高血壓為例,《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 )上發表的研究僅僅顯示,某些獨特的基因位點,可能會影響高血壓的發病率。但是,它可能是幾百種基因互相糾結、環境因素累加、時間因素累加后的共同結果。
必須要知道的是,任何疾病都可能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即使檢測到一個基因的位點異常,也不代表一定會導致疾病產生。希望知道某一個或幾個基因,來準確預測得不得某種病,或者準確指導健康,現在還做不到。極少數的有確實根據的基因變異查出來能指導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之外,大多數情況下,指望通過籠而統之的基因檢測來預防疾病都是不太現實也很難確保效果的。
騙局五:看準癌癥患者,夸大檢測功能
癌癥,是目前基國內因檢測的第一大市場,尤其是一個例子廣泛地被中國人知道:美國影星安吉麗娜·朱莉的母親,曾與癌癥搏斗10年,56歲時離世。2013年,朱莉在基因檢測中發現,自己從母親那里遺傳了突變的癌癥易感基因BRCA1,未來患上乳腺癌的幾率高達87%,為了降低風險,她毅然決然切除雙側乳腺。
這個例子從普適性上看,有多大價值?首先必須肯定,這確實是基因檢測的積極應用。但是也必須承認:即使以乳腺癌為例,大概也只有10%的乳腺癌,可以確切證明由遺傳導致;在已知的癌癥中,也只有5%~10%的癌癥,是由遺傳基因因素引起的;這5%~10%的癌癥,預防性基因檢測能告訴我們的也不多,有了某種基因變異,也不代表一定會患癌。
中國癌癥領域的基因檢測雖然火爆,但很多并不是病人的需求,而是出于商業目的。對判斷疾病沒有幫助,也沒有臨床意義,更無法得到準確結果。
混亂的基因檢測,是商業無序行為導致,但其在精準醫療領域的意義毋庸置疑。如何規范基因市場,將基因檢測回歸到服務于精準醫學上來,任道而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