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防老、養地防老等觀念將會逐漸改變,”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元紅昨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新農保養老試點的啟動,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人們的養老觀念,相關部門應盡快出臺具體方案,配合該制度的執行。
日前,國務院發布《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曾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該項試點將于10月1日前啟動。
政策:
基礎養老金55元/月
新農保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意見》規定,中央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標準為每人每月55元。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有戶籍的老年人,每月可至少領取55元養老金。在中西部地區,這55元由中央財政全額補助,東部地區則享受中央財政50%的補助。
《意見》規定,地方政府也應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貼,補貼標準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對農村重度殘疾人等繳費困難群體,地方政府為其代繳部分或全部最低標準的養老保險費。根據推行計劃,2009年,試點的覆蓋面為全國10%的縣(市、區、旗),2020年之前,基本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
張元紅表示,此前不少地方政府由于缺乏財力支持,又沒有剛性規定,在執行中多流于形式,這是老農保繳納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張元紅認為,每人每月55元的補助,對中央財政來說并不是很大的負擔,卻可解決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數據顯示,中國目前約有9000萬60歲以上的農村老人,能夠享受養老保險的只占1.5%。
變化:
首推多檔繳費標準
個人繳費部分,《意見》首次規定了多檔次繳費標準。個人繳費標準設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個檔次,地方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設繳費檔次。同時,參保人可自主選擇檔次繳費。
張元紅表示,老農保只規定了一種個人繳費標準,高收入群體覺得“交得太少”,低收入群體抱怨“交不起”。多檔次繳費標準給予農民自主選擇的權利,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對于老農保基金債權的問題,《意見》規定,已參加了老農保、年滿60周歲且已領取老農保養老金的參保人,可直接享受新農保基礎養老金,對已參加老農保、未滿60周歲且沒有領取養老金的參保人,應將老農保個人賬戶資金并入新農保個人賬戶,按新農保的繳費標準繼續繳費,待符合規定條件時享受相應待遇。
專家:
盡快出臺具體方案
農村養老基金的管理一直是備受關注的難點問題。《意見》規定,新農保基金納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張元紅表示,過去農村養老基金的管理不善帶來了很多問題,并使農民繳費時顧慮很多。對新農保基金的管理,《意見》尚未規定具體措施。他建議相關部門應盡快出臺具體方案,配合該制度的執行。
張元紅還認為,《意見》初衷雖好,但若要農民完全接受,仍需要加大宣傳力度。
《意見》規定,新農保制度實施時,已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不用繳費,可以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但同時,其符合參保條件的子女應當參保繳費。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可以在戶籍地自愿參加新農保。并強調,“要引導中青年農民積極參保、長期繳費,長繳多得。”
張元紅稱,對于農民來說,“子女必須參保”和“長期繳費”意味著很大的一筆開支,雖然收益實惠,但農民未必能算清這筆賬。這是試點工作面臨的又一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