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街,投資廣場8層,幾乎天天人群熙攘。2009年12月18日、12月24日、12月31日,《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三天走訪于此。
這里是儲值卡發卡機構資和信控股集團(下稱“資和信”)的一個售卡點,21個同時營業的售卡窗口前,辦理業務的人絡繹不絕。遠遠看去,這里與一家業務紅火的大型銀行網點無異。
距離該售卡網點百米之遙的百盛商城內,商通卡已經成為使用頻率頗高的卡,與普通的銀行借記卡一樣暢行無阻。記者在人氣頗旺的中友、君太、貴友大廈等大型商場調查發現,持卡者比比皆是。
這些商城內外,收購該類儲值卡的 “黃牛”,生意同樣紅火。他們的主要生意是,給那些擁有儲值卡而不消費的人,直接兌付現金。
這并非北京獨有的現象,亦并非只是“商通卡”的繁榮。國際發卡機構雅高曾委托零點公司做過中國市場調查,結果顯示,2008年中國預付費市場規模最少有8000億元,以2倍于GDP增速的速度擴張。這一市場之下,商通卡、開聯連心卡、潤京卡、瑞通卡、福卡等等,在近兩年的時間里勢如破竹。
一定程度上,儲值卡就是一張非實名的借記卡。但正是因為非實名,它不僅成為“送禮”的良好選擇,亦成為洗錢、企業避稅發放員工福利的好載體。
對于售卡機構而言,其規模龐大的沉淀資金,不僅無息擁有,而且可以投資獲利。
一旦投資失利,從購卡者、持卡者、特約商戶到“黃牛”,這條利益鏈上的所有共同體們,將無一幸免,所謂的儲值卡將分文全無。
一種龐大的需求市場,一個新型的商業模式,一種沒有監管的現實,這些共同締造了儲值卡的繁榮,亦在不知不覺累積著天量的風險。
預付“儲值”
按照人民銀行《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對儲值卡的定義,“儲值卡是發卡銀行根據持卡人要求將其資金轉至卡內儲存,交易時直接從卡內扣款的預付錢包式借記卡。” 借記卡是銀行卡的一種,“非金融機構、金融機構的代表機構經營銀行卡業務的,由中國人民銀行依法予以取締”。
但目前看來,雖然資和信等卡多以“積分卡”自稱,其功能卻已經與“儲值卡”無異,在私下的交易場合,這些卡被直接稱為“儲值卡”。
神州數碼BPO事業部業務總監唐大杰告訴《財經國家周刊》,儲值卡大致分為兩類:一是開放式的,由專業的第三方發卡機構發行,可以在眾多加盟的特約商戶中支付使用;二是封閉式的,一般是商業主體自行發售的卡,使用范圍也僅限于本商業主體,如家樂福卡、北京華聯卡等。
目前,這些琳瑯滿目的儲值卡,遍布了北京、上海、廣東、深圳等一線甚至二線城市。這些卡,不僅在一地廣泛地使用于各大商場、超市等,甚至可以實現跨地區支付。
在北京市場,現在流行的儲值卡包括:商通卡、資和信信貸卡、家樂福卡、北京華聯卡、開聯連心卡、潤京卡、瑞通卡、商聯通卡、兆億通儲值卡、恒信通易付卡、e龍卡、雅高E卡等。
而上海比較盛行的則是聯華OK卡、雅高卡、一城卡等。目前,一城卡除了可用于購物、支付水、電、煤氣等,甚至也可以將余值充值到其它同城的儲值卡。
隨著卡市場的膨脹式發展,發卡機構自身也進入快速發展軌道。
2009年12月中旬,位于北京西城區北三環中路的資和信售卡中心正式營業。這已是資和信在北京開立的第三家營業網點。于2006年8月才推出商通卡的資和信,3年急速擴張后,已經穩居北京儲值卡“老大”位置。
有商業人士估算,資和信2008年的售卡額可能達到40億元左右,而其3年累計發卡的金額可能超過100億元。
2009年12月31日,北京西南四環資和信商場8層,售卡中心人來人往。
購卡的客戶乘電梯到7層,再由扶梯到8層,在位于入口右側的取號機取號后,到大廳的客戶休息區,等待叫號。近千平方米的業務大廳內,有21個標準業務辦理窗口,大約每2分鐘就有一人取號,生意興隆。柜臺后的業務員統一著裝,秩序井然。
“辦理5萬元的。”隨著叫號,一位女士來到3號業務窗口,遞上一張支票和填好的單子,不到2分鐘,便拎著一袋卡片而去。
這些只收取現金或支票的發卡機構,每逢年節,就會迎來銷售高峰。
一位曾前往資和信購卡的商業銀行人士告訴《財經國家周刊》:“每張卡,基本最低面額是買1000元,然后按整數倍遞增,每個人少則買數萬元,多則幾十萬元,一天的售卡額不得了。”
記者現場估算了排隊人數,如果按照人均采購3萬元計算,該辦卡中心的日售卡金額最保守也在數百萬元之上。
業內人士估計,國內的儲值卡年均發卡規模應在數千億元,北京、上海的發卡金額已達500多億元。
《財經國家周刊》了解到,這些儲值卡都可以根據客戶需要定制相應面值,之前有的儲值卡單卡金額曾高達10萬元。現在除了商通卡和福卡的單卡上限為1萬元外,其它發卡機構并無上限要求。
不過多數儲值卡均有有效期。除福卡無使用期限外,其它有效期基本為一年,如果過期,發卡機構會按卡片金額收取管理費。
隨著市場發展,儲值卡的功能也在不斷翻新。
資和信商通卡客服人員告訴《財經國家周刊》,商通卡可辦理VIP實名卡,由持卡人自主決定卡內金額,不僅沒有上限,而且還可將普通商通卡內余額轉至VIP卡中。這種VIP卡已經基本等同于銀行的借記卡。
除了這種開放式、由專門發卡機構發行的儲值卡外,還有名目繁多的儲值卡廣為盛行。例如各種加油卡、美容卡、健身卡、超市專用卡、洗車卡、酒店卡等等;還有包括網上第三方支付機構發行的卡,如淘寶卡、當當卡等。
這些卡的一個鮮明的特征是:借用“預付”模式完成儲值。
盈利模式
一端擁有廣大特約商戶,一端擁有大量的購卡者,儲值卡的售卡機構得以將“預付”玩到極致。對于一個新成立的儲值卡發卡機構,要成功完成與“預付”的嫁接,先要建立龐大的特約商戶群。
某知名IT系統運營商的相關人士介紹:“發卡機構一設立,都必須先有自己的簽約商戶,有的發卡機構直接用錢就可以把這些渠道全買通。”
可以說,特約商戶始終是售卡機構成長的重要支撐,其商戶群的拓展速度,直接決定了發卡量的增長速度。
作為北京規模最大的儲值卡發卡機構,資和信集團的特約商戶遍及各行各業。據資和信網站資料說,其商戶包括百盛、雙安、華堂、新世界.等52家大型商場,家樂福、歐尚、華潤萬家等57家賣場超市,中青旅、中體倍力、月福逾等600家旅游餐飲、家居建材、美容健身、生活服務等商戶。
在特約商戶范圍內,資和信商通卡均可暢“刷”無阻。不斷壯大的特約商戶群,成為售卡量急速增長的保障,兩者成正增長關系。資和信網站顯示,自2006年8月推出商通卡以來,短短3年的時間,“累計持卡人數已超過200萬,每年新增100多萬人次”。
有了這個龐大的特約商戶群,借助“預付”模式,售卡機構的所有盈利渠道就有了實現的可能。
相關業內人士告訴《財經國家周刊》,售卡機構的盈利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儲值卡所帶來的大量沉淀資金的投資收益;二是,特約商戶給售卡機構的銷售額返點;三是,制卡費用及管理費用;四是,殘值收益。
其中,前兩項費用是最大的利潤來源。
由于儲值卡先儲值后消費,必然形成大量沉淀資金。某儲值卡發卡機構人士告訴記者,售卡所得是放在儲值卡機構賬戶上的,它們一般都讓第三方IT服務機構,為自己訂做了獨立儲值卡清算系統,并在各特約商戶布有自己的POS機(消費時的刷卡機具)。只有當儲值卡在商家消費后,發卡機構才會與商家結算,一般按月結算。對于一些大型的商場,發卡機構有時需要預付一定的保證金,但對于很多小型特約商戶,則無保證金要求。
龐大的沉淀資金即使存放銀行,也可獲得不菲的收入。由于這部分資金是無息獲得,其收益頗為可觀。
除了沉淀資金收益外,商家返點也成為儲值卡公司收入的另一大來源。返點的高低,除了取決于特約商戶的談判能力外,亦與不同商戶的利潤率高低有關,基本均需“面談商定”。
福卡售卡中心一位內部人士對《財經國家周刊》說:“各個合作商家的返點比例都不一樣,一般大商場的返點比例很低,不到1%,美容院等比較高,有5%-10%,甚至更高。”
對于一般的食品類企業,福卡市場合作專員王經理說:“返點最低是5%,結賬方式是月結。”
上述收入來源外,卡費和管理費用也會構成儲值卡機構的另一收入來源。
其中,商通卡的卡費最高,一般是500元以內面值的按每張卡15元收取,500元以上面值的按照3%手續費收取。以1萬元的儲值卡計算,卡費即為300元。而商業銀行人士告訴記者,大批量生產后,即使銀行卡的制作費用每張也僅有0.8元-1元。僅這筆收入,資和信年收益就可能過億元。而其他如福卡、連心卡、通惠卡等,多為免費辦理。
另外,因為沒有相關的法規規定,儲值卡的殘值(即未完全消費掉的殘留額)處理,收取的過期管理費都由發卡機構自行規定,不少人士認為,這也是發卡機構的重要利潤來源之一。
因而,多數發卡機構都有動力規定“有效期”,盡可能地擴大對殘值的占有。例如,按照資和信的《商通卡延期規定》:卡片須在有效期內(一般為一年,2010年1月1日后發行的新版改為5年)使用,否則將于過期次月開始按月扣收過期時卡內余額5%的管理服務費,扣收日期為每月1日,扣完為止。
投融資產業鏈條
近兩年,一條包括售卡者、購卡者、特約商戶、“黃牛”回購等的完整產業鏈,已然成型。不少售卡公司搭建了自己的投資公司、風投公司、擔保公司等,構成了完整的投融資體系。
對特約商戶而言,加盟后帶來了穩定的客源,增加了營業收入;而對于購卡者,滿足了送禮、福利與避稅的訴求;對于售卡公司來說,借用“預付”模式,無息擁有了大量沉淀資金和不菲的收益。
而在這個利益鏈條上,售卡公司成為最大的獲益者。
擁有大量沉淀資金的儲值卡公司,開始廣泛布局投資業務。《財經國家周刊》調查發現,諸多發卡機構或其子公司涉足準金融業務和投資業務。
資和信在涉足儲值卡業務之前,就開始布局投資業務。資和信集團的3家子公司——北京資和信擔保有限公司、北京資和信咨詢中心、北京資和信風險投資有限公司,均參與股票投資。上市公司資料顯示,2003-2007年間,上述公司曾先后投資多家上市公司,曾分別持有中青旅、精達股份、中視傳媒、中體產業、廈門信達、上海家化等6只股票。
中青旅2006年中期報顯示,與資和信擔保公司總經理王悅殊同名的自然人為第一大流通股東,持有487.9萬股,占總股本達1.83%。以當年 6月30日收盤價計算,市值約為3732萬元;2006年三季度報告顯示,王悅殊持股195.41萬股,占比 0.73%;2006年年報顯示,王悅殊已經不在十大流動股股東之列,減持幅度巨大。
2006年8月,資和信涉足儲值卡業務之后,沒有公開資料顯示其利用“儲值資金”進行投資。但據業內人士透露,從事儲值卡業務的公司利用“儲值資金”投資的事例并不少見,“手里有這么多的可用資金,進行短線投資甚至長線投資都非常方便”。
除了進行直接投資獲益外,售卡者的另一種盈利方式就是構建自己的大型商場和網上商城。
按照現行的儲值卡運行模式,“預付儲值款”屬于售卡公司的“負債”,而構建自己的大型商場和網上商城后,通過消費環節,則將“負債”真正變成了自己的“資產”。
2008年8月5日,大型百貨商場資和信百貨開始試營業,并于11月8日正式開業。與此同時,資和信網上商城也搭建完畢。
總營業面積近6萬平方米的資和信商場內,進駐了頗多時尚品牌。記者在該商場購物時發現,有的普通線織手套需百元以上。
資和信百貨和網上商城的建立,直接“內部消化”了大量商通卡。記者在資和信百貨現場發現,除了小部分使用銀聯卡,大部分顧客使用商通卡結算。收銀員證實說:“除了銀聯卡,這里只能使用商通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