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美元的低位止跌企穩,以美國、中國為龍頭的全球經濟體軟著陸調整,國際商品市場價格自身循環周期的調整等三大原因共同作用,目前和未來三年里,全球商品價格下跌調整的可能性非常大。
2001年—2006年美元的大幅貶值帶來了全球商品期貨價格的扶搖直上,“超級牛市”蔚為壯觀。
但黃金、石油、銅等大宗商品在2006年上半年創下25年歷史新高后,近段時間以來,涵蓋22種商品的美國CRB指數(大宗商品指數)六個月內暴跌22.2%,這是自1990年8月以來的最大跌幅。
國際市場投資者質疑:從2001年開始的此輪商品牛市會不會到此終結?目前是否新一輪商品投資的機遇轉折?筆者認為,全球商品價格的中期牛市已經結束,其下跌調整還遠遠沒有結束。
美國經濟趨緩
抑制價格上漲
2006年是全球經濟大動蕩的時期。盡管如此,全球經濟在以增長開局后并沒有降溫,反而保持強勁增長,這得益于美國經濟增長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四大經濟增長引擎的高速運轉。但全球物價上升過快—由能源、金屬的領漲上升,直接推動了全球所有的商品價格上升,全球綜合物價CPI指數以平均月同比0.34%的速度在上升。而物價上升的主要發源地也是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美國的GDP占全球GDP的28%左右,因此,其未來經濟走向具有國際經濟風向標作用。
2006年,美國的GDP實質性年增長率在3.27%~4.00%之間(修正后),預測PCE(核心物價指數)年增長率2.90%~3.45%,均處在一個較溫和的水平。而從近期美國相關統計數據來看,物價有大幅上升后回調跡象。
關鍵的數據有兩個:其一是美國2006年10月消費者信心指數預測降至83.70,11月進一步修正為82.75,消費信心有趨緩跡象;其二是美國2006年9月物價通脹指數月同比上升為0.6%,10月該指數同比只上升0.4%,有通脹下降跡象。
事實上,過高且上升過快的商品價格已經抑制了美國人的消費欲望,其房地產市場走軟降溫就是明證,這也是消費者信心指數下跌的關鍵。這些跡象表明,雖然美國經濟仍在穩步前進,但石油等商品價格的快速上升已給予其實質性的打擊,未來美國經濟增長已有趨緩跡象。
由于以美國為首的世界經濟增長調整序幕已經拉開,消費需求已經下降,因此,決定資源價格的最基本動力將繼續減弱。
除此之外,美元也是影響國際商品價格的核心因素之一。因為商品多以美元報價,半年來,商品價格的走高與美元下跌疲軟是相輔相成的。但對于近期美元的跌勢,筆者更傾向于認為這屬于短期噪音—是國際投機者狩獵人民幣升值而大肆炒作的結果。從美國的國策來看,美元不太可能繼續大幅貶值:美國經濟需要美元低位走強,以謀求更多的國際資本流入美國,來支撐美國“雙高赤字”的經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也希望美歐及經濟發達國家聯手維護國際貨幣市場和國際資本市場的穩定,使美元兌歐元等一攬子貨幣匯率保持正常比值。
但不管美元后續走勢如何,其將不會完全主導國際商品價格。而近半年內,一直處于強勢反彈上升狀態的銅鋁、原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已經在高位走軟下行。
中國加強調控預示需求減弱
總體上說,中國經濟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態勢,但仍然存在一些結構性問題,如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偏大,部分工業企業利潤增幅回落較多等。而這些問題與國際商品價格過高也有一定關系。
據中國社科院專家預測,國際油價每上升10美元/桶,將影響中國年GDP0.4%左右。因原油、金屬等大宗商品的價格漲幅過快,我國石化行業2006年上半年虧損,2006年國家需拿出130億左右的人民幣對該行業煉化廠進行財政補貼;面對屢創歷史高位的銅鋁金屬等商品,我國的金屬加工業和下游消費市場明顯在減產和降低消費數量及消費預期;資源性商品價格的迅猛上升,還直接刺激了我國房地產、基本建設等投資和信貸貨幣市場的過熱。
目前,國家已加強對房地產和金屬礦產等大宗商品物價的宏觀調控力度,如數度提高貸款利率及存款準備金率等,努力讓經濟從“又快又好”邁向“又好又快”。國內近期以天然膠、玉米、燃料油、大豆為代表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一直處于中位走軟下行之中,也先行預示了以中國為主導消費國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未來的下跌趨勢。
全球商品價格向價值回歸
從全球商品市場來看,前期的商品價格在國際投機資金的推動下上升過快,已經傳導給下游產品,繼而傳導到整個商品消費領域,產生了商品價格泡沫并引發消費抑制,拖累了全球經濟的增長。如聯合國就將全球GDP增長向下修正為3.83%~4.17%之間。
目前,以芝加哥、紐約、倫敦、上海為代表的期貨交易所商品市場的價格已經出現明顯下調,這應視作對商品市場價值的回歸和校正。而這一價格下行格局,也將影響和指引消費市場指數的聯袂下調,從而影響全球經濟的階段性調整。筆者以為,2006年可能成為全球商品價格上升走勢的轉折點,出現一個大走勢級別階段性的下跌調整。
CRB下調的指導作用
從技術面來看,對國際商品價格具有主要引導作用的美國CRB指數(大宗商品指數),目前正處于一個沖高遇阻后的價格下調期。從2001年11月至2006年5月,CRB已基本完成55個月的中循環上升期。前段CRB連續跌破384點的支持平臺,意味著新一輪價格調整周期已經展開。
綜合以上基本面和技術面的分析,筆者認為,由于美元的低位止跌企穩回升,以美國、中國為龍頭的全球經濟體軟著陸調整,國際商品市場價格自身循環周期的調整三大原因共同作用,目前和未來三年里,全球商品價格中級下跌調整的可能性非常大。但如果美元在未來1年半內繼續貶值的話,國際商品市場重歸牛市上升,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從中長期來看,國際商品市場20年左右的長期牛市并未結束,全球經濟也將繼續向好。但商品市場價格不可能永遠上升,為期幾年的中期下跌調整可能將不可避免,對全球經濟的發展也存在一定的影響。